清晨的滇池畔,海晏村村民正调试着直播设备,身后“七彩落霞”景观在晨光中渐次苏醒。不远处,牛恋村的星空营地旁,工人轻点手机启动智能灌溉系统,水流精准滴入新栽的油橄榄林。这不是未来图景,而是昆明乡村的日常。数字技术正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让绿水青山真正“活”了起来。
技术对农业的重塑,正从实验室的图纸上,“走”进昆明乡村的田间地头。在五华区西翥街道约30亩的“鱼菜共生”基地里,一套闭环生态循环系统悄然运转:鱼池废水经微生物分解摇身一变成了蔬菜的“营养液”;而吸饱了养分的蔬菜,又像天然的“净水器”,把水流净化后送回鱼池,真正实现了“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这套系统配合生物防治技术,使农场农药使用量趋近于零,亩产值却跃升至15万元。与此同时,龙陵县龙江乡的梯田则上演“稻鱼共生”的千年智慧升级版。今年36万公斤鱼苗游入万亩稻田,鱼儿除虫、粪便肥田,水稻为鱼遮阴。这种“一季双收”模式降低种植成本30%,预计产值超1000万元。
当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遇上创意十足的多元业态,乡村经济释放出几何级能量,呈爆发式增长。滇池沿岸46个重点村的改造,就是一场生动的“生态+”实践。每个村子都找到了自己的“独门秘籍”。 海晏村,这个有600年历史的古渔村,没有大拆大建,而是把老宅子精心改造成了飘着咖啡香的“落日古渔咖啡屋”。豌豆粉、老酱鱼等传统美食借力短视频成为网红标签。去年春节,该村首家海景民宿“山隐筑”开业即满房,全年游客量突破200万人次,带动消费1亿元,村民人均增收2.96万元。
而在汤丹镇达朵村,科技则在曾经伤痕累累的荒山上演了奇迹,让“点绿成金”从美好设想变成现实。槽子地小组那片曾因采矿而千疮百孔的陡坡,如今被6万株油橄榄树覆盖,满目葱茏。这背后是一套精妙的“空间循环农业”模式:油橄榄树下,成群的生态羊悠闲地啃食着杂草,省去了人工除草的麻烦;羊群产生的粪便,又成了滋养果树的天然肥料。“花在树上开,羊在树下跑”,这充满生机的画面,是生态修复最动人的注脚。到了挂果期,油橄榄基地每天能提供60多个就业岗位,生态羊养殖每年还能带来30万元的收入。曾经的“撂荒地”“伤疤山”,如今成了名副其实的“绿金矿”。
昆明乡村的“点绿成金”,得益于政府、企业与农民的三方共舞。地方政府规划发展模式,因地制宜,落实政策扶持各类科创发展项目。企业则带来技术与市场。农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受益者。当数字的“活水”注入青山的“沃土”,“生态+”的模式就拥有了无限裂变的可能。
看着滇池水波里跳跃的晨光,听着村民们算增收账时的笑语,我们真切感受到,数字与生态的这场创新融合,正让昆明的每一寸土地都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孕育财富与希望的沃土。点“绿”成“金”,昆明乡村的故事,才刚刚翻开更精彩的篇章。(评论员 伍诗岚、何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