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云南省《第二批省级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发布,全省48个地名新晋上榜。其中,昆明市的呈贡、安宁、昆阳、皎平渡4个地名在列。至此,昆明市已有8个地名被纳入省级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包括2024年6月上榜《第一批省级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昆明、官渡、连然、晋宁4个地名。这些镌刻在时光里的名字,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城市的文化基因库,正以“新” 火燎原之势,为“六个春城” 建设注入深厚而持久的动能。
每个地名都是一部浓缩的地方史。呈贡的“鱼米之乡”印记与3万年前的“昆明人”遗址遥相呼应,安宁1500年未变的地名里藏着“天下第一汤”的温润与杨一清的文韬武略,昆阳老街“仁、义、礼、智”的街名排序延续着儒家文脉,皎平渡的金沙江水则永远铭记着红军巧渡的革命传奇。这些地名如年轮般记录着昆明从远古到现代的每一次脉动,是“历史文化名城”最鲜活的注脚。在官渡,老螺蛳湾到新螺蛳湾的变迁,见证了商贸文明的迭代;晋宁的古滇国遗址,让青铜文化在地名中永葆生命力。当我们触摸这些地名,其实是在与城市的过往对话,这种文化认同是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根基。
昆明从未将地名束之高阁,而是用创新思维唤醒沉睡的文化资源。“昆明地名护照”让翠湖周边“九巷十三坡”成为网红打卡点,“滇忆 465”广场复刻滇越铁路记忆,《故事里的昆明》宣传片斩获国际奖项…… 这些实践跳出“就保护谈保护”的思维,通过“地名 + 文旅”“地名 + 商业”“地名 + 教育” 的跨界融合,让历史地名成为可体验、可消费、可传承的文化 IP。呈贡的农民画、安宁的刻纸技艺、昆阳的卤鸭制作,这些与地名共生的非遗项目,在“地名 IP” 的带动下走出深巷。数据印证着这种活力:2024年以来,昆明地名主题研学活动参与人次超10万,相关文旅收入同比增长 23%。老地名不再是泛黄的典籍文字,而是成为拉动消费、创造就业的“新质生产力”。
地名文化正深度融入“六个春城”建设的肌理。在“历史文化春城”,皎平渡红色地名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生态宜居春城”,滇池周边地名串联起环湖生态旅游带;在“活力时尚春城”,南屏街、金碧路等地名承载着现代商业文明。这种融合不是简单叠加,而是让文化基因渗透到城市发展的每一个细胞。
未来,随着环滇池“地名文化活化利用圈”的构建,以及《昆明市地名故事》等书籍的编撰,地名将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独特作用——石林的彝族地名、晋宁的古滇地名,都可能成为乡村旅游的金字招牌。当地名文化与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城市治理深度耦合,必将形成“文化赋能发展” 的良性循环。
从“昆明人”遗址到斗南花市的全球影响力,从红军渡口到现代化都市的繁华,地名是不变的坐标,创新是永恒的动力。这些穿越千年的名字,正在新时代的昆明书写新的故事,它们既是文化自信的源泉,更是高质量发展的密码,让“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在春城大地上愈发醇厚绵长。(昆明信息港评论员 陈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