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蜿蜒于滇池之畔的“翡翠项链”,以生态为底色、以民生为针脚,在发展与保护中绣出了一幅“绿美春城”与“幸福春城”共生共荣的锦绣画卷,这条美丽的项链就是环绕于高原湖畔的滇池绿道。绿道的建设以生态改善的坚持、市民游客的笑脸,回答了“生态保护如何与民生福祉共赢”的时代命题。
生态优先:绿道筑起高原明珠的物理防线
滇池绿道作为滇池保护的物理边界,为滇池生态修复立下汗马功劳。沿着 108公里的绿道前行,能看到其沿线构建起的生态过渡带,通过地形塑造、植被种植等手段,有效隔离了外界干扰,为滇池营造了相对稳定的生态环境。数据显示,滇池环湖已形成平均宽度约200米的闭合生态带,植被覆盖率从2007年的约13.1%提升到现在的约81%。湖滨湿地则宛如滇池的“绿肺”与“肾脏”,发挥着恢复生态系统、涵养水土、净化水质的重要作用。绿道的建设还极大地促进了生态多样性的复苏。植物物种从 232 种增加至 303 种,曾经难觅踪迹的喜清水水生植物如海菜花、苦草、轮藻等重现滇池,为滇池生态环境改善提供了直观的证据。
民生福祉:打造家门口的幸福空间
绿道的价值,远不止于生态修复。它串联起8大湿地公园、20余个美丽乡村和历史文化名村,形成“傍山—瞰湖—穿林—近湿—踏田—连村”的多元景观带,打造了家门口的诗和远方。
清晨阳光穿过水杉林,芦苇随风摇曳,空气中是草木与湖水交织的清新气息;黄昏的湿地公园,四季不败的繁花沿着绿道铺展开来,乘一叶扁舟穿梭在中山杉林间,城市的喧嚣在这里被水声与鸟鸣彻底隔绝。对于骑行爱好者而言,滇池绿道提供了适宜的环滇骑行路线。沿途风景如画,一边是浩渺滇池,一边是葱郁植被,让骑行者在运动中尽享美景。这种将体育运动与优良环境相结合的方式,极大地提升了市民的身体素质,培养了健康的生活方式。绿道满足了市民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需求,成为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正视问题:推动绿道持续完善
尽管滇池绿道取得了显著成绩,但部分区域配套设施落后的问题不容忽视。如沿途补给点不足,游客在长时间游玩过程中难以获得及时的食品和饮水补充;休息站数量有限,无法满足大量游客休息需求;厕所分布不均且数量不足,给游客带来诸多不便。这些问题影响了游客的游玩体验,制约了绿道功能的充分发挥。
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大对滇池绿道配套设施建设的投入。合理规划补给点、休息站和厕所的位置与数量,在人员密集区域和热门景点周边加密布局。引入社会资本参与配套设施建设与运营,通过市场化手段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滇池绿道的故事,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它不仅是昆明的生态廊道,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活样本——在这里,生态保护不是发展的束缚,而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我们看到的,是一座城市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坚定承诺。这条“翡翠项链”,终将以更完善的运营、更包容的共享、更创新的模式,继续书写春城的绿色诗篇。(评论员 段佳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