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图文类 正文
【昆明第四届融媒体网评大赛】昆明海鸥经济学:翅膀扇动的GDP启示录
昆明信息港    07-15 10:49:57

滇池水暖,鸥影翩跹。当数万只红嘴鸥年复一年跨越万里奔赴春城之约,这群白色精灵翅膀扇动的不仅是气流,更掀开了生态价值转化的崭新篇章。持续四十载的人鸥情缘,正从自然景观升华为城市发展的金色名片,书写着生态与经济和谐共生的昆明答卷。

昆明市巧借自然馈赠,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观鸥专线公交串联旅游动线,海鸥主题糕点引爆消费热潮,十五年"海鸥文化节"孵化30余款文创产品。更值得关注的是,专业观鸟经济已形成完整产业链——云南国际观鸟节年吸引游客逾万,高黎贡山观鸟基地年收入突破3500万元。这证明生态资源通过创新设计,完全能够释放出真金白银的市场价值。

2024年冬季红嘴鸥分布呈现的战略转移,恰是滇池治理成效的生动注脚。随着6.29万亩环湖生态带建成,翠湖观鸥客的减少与环滇池湿地鸥群的壮大,构成生态改善的最佳证明。文旅部门顺势推出26个分散观鸥点,推动"观鸥不必去添堵"的绿色旅游理念落地。这种因生态改善引发的经济格局调整,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

面对观鸥热潮,昆明以制度创新平衡保护与发展:2023年出台全国首部《文明观赏红嘴鸥规定》,以400字"小切口"立法破解管理难题;建立鸥粮生产国家标准,翠湖公园实行摊位招标管理,收益专项反哺保护工作。这种"立法+标准+执行"的三维保障体系,为野生动物旅游经济提供了可复制的管理范式。

当下昆明正着力延伸"海鸥+"产业链,文旅局策划"红嘴鸥鲜花主题航班",学界倡议联动滇金丝猴等明星物种打造研学产品。业界专家提出重要洞见:观鸥应作为"惊喜附加值"而非主推产品,城市需立足历史文化底蕴构建旅游集散功能。海晏村的振兴故事最具说服力——这个滇池古渔村借力鸥群资源,集体经济收入一年内从183万元跃升至355万元,生动诠释了生态红利的转化效能。

滇池波光里的白色羽翼,已成为昆明发展转型的鲜明标识。当海晏村的咖啡香与鸥群齐飞,当观鸟基地的快门声与鸟鸣共鸣,这座城市正用实践证明:以敬畏之心守护自然生态,以创新思维激活资源价值,必能收获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共赢硕果。昆明的海鸥经济学,为全国城市提供了一份充满诗意的绿色发展样本。(评论员 吴俞萱)

编辑:周硕    责任编辑:曹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