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图文类 正文
【昆明第四届融媒体网评大赛】让爱心食堂的“烟火气”长燃
昆明信息港    07-16 11:08:09

站在“幸福家园爱心食堂”的红招牌下,已经被岁月斑驳的金属字泛着柔光。这方不足50平米的空间,藏着十张照片里的民生故事——从志愿者的围裙到老人的保温杯,从后厨的烟火到墙上的锦旗,每一幕都在解码昆明的“温暖治理”。

红招牌下的日常:把“吃饭”过成“过日子”

食堂外,两位老人坐在长椅上等开饭,电动车、菜篮、扫帚随意摆放,却透着说不出的亲切。穿灰围裙的志愿者把保温桶递到老人手中,金属桶壁的温度,让82岁的陈爷爷想起“小时候家里焖饭的锅”。打菜窗口前,穿花外套的阿姨探着身子,和志愿者唠起“降压药该换牌子了”——在这里,打饭从不是单向交易,而是“带着温度的对话”。

银发志愿者:厨房里的“反哺人生”

在给他们拍摄的合影里,八位穿花围裙、红罩衣的志愿者笑得灿烂,半数人头发已白。最前排穿红围裙的李阿姨,三年前是食堂的“常客”,如今成了“掌勺人”。她总说:“以前别人给我盛汤,现在我给别人盛,这碗汤里的滋味,比菜还浓。”

三位志愿者的互动更动人:穿花外套的阿姨比着爱心手势,藏蓝围裙的王兰兰笑着接位——这群平均年龄65岁的“银发义工”,把食堂变成了“第二个家”。

餐桌边的烟火:超越吃饭的“社交场”

坐在餐桌上,当被问及价格时,张阿姨说道:“以前是3块钱一餐,现在就是我们周围的老人都是每个月300块钱就可以在这一天两顿,我们这些老人家每天到饭点就在这里一起打饭,然后聊聊家长里短,岂不是比一个人在空空的房子里过得自在,有了这个食堂,我们老年人也有自己的社交圈”。爱心食堂的出现解构了“养老=孤独”的刻板印象,让每个晨昏都浸润着烟火气与陪伴。

锦旗与横幅:一座城的“温暖共识”

墙上,三面锦旗被阳光晒得泛红:“好人好心好味道”“真心实意献爱心”……落款里有83岁老人的颤抖笔迹,也有社区的盖章。最打眼的是红横幅:“关爱今天的老人,就是关爱明天的自己”——这不是标语口号,而是城市治理的底层逻辑。从政府腾空车库改食堂,到企业承包“爱心菜篮子”,再到银发志愿者反哺服务,幸福食堂证明:最好的民生,是让每个人都成为温暖的参与者。

王兰兰指着墙上的合影说:“我们熬的不是汤,是让城市更暖的火候。”这火候里,有政府的精准施策,有社会的踊跃参与,更有老人间的互助守望——十张照片,十幕日常,拼出了春城递给世界的温暖名片。(评论员 徐瑞 化建勋 余栖

编辑:周硕    责任编辑:李丽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