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图文类 正文
【昆明第四届融媒体网评大赛】发展体育产业不止可以“超”
昆明信息港    07-16 11:12:11

7月12日,2025村超全国赛暨首届云南鲜花足球超级联赛在楚雄启幕。揭幕战气氛热烈,让人在贵州“村超”和江苏“苏超”火爆出圈后,又看到了云南足球深厚的群众基础。

近年来,业余足球赛事在全国遍地开花,因其人气旺、组织成本低、衍生概念丰富等优势,已成为各地促进文旅体融合发展的首选项目。然而,在大家蜂拥而上,推出各种“超”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体育项目最大的魅力在于参与,足球比赛毕竟是一项身体对抗性很强的项目,并不适合全年龄段运动爱好者参加。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下,各地发展体育产业的思路也应进一步拓展,发展体育产业不止可以“超”!

按照2019年9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目标,到2035年,全国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要达到45%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要达到2.5平方米,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率超过92%。这些基本指标都指向3个字——参与度。在我们身边,参加羽毛球、乒乓球、长跑、游泳等健身项目的人群,要远超于足球这样的群体性项目,原因就在于这些项目对参与人数和场地要求都不高,而且与足球场相比,租赁费用也较低,很多室内运动项目还具有全天候开展的优势。我们真正该思考的是:明明有那么多备受欢迎的群众体育项目,为什么它们没有各种“超”那么受关注?

我想,原因就在于各地的群众体育运动在整合、包装、推广等方面的统筹力度还不够。

近年来,各地的群众体育产业发展,都把健身骑行步道和场馆建设放在首位。这并没有错,发展体育产业,首先要补齐运动健身设施的硬件短板。但随着步道和场馆越来越多,全市中小学运动场馆向市民开放后,下一步又该怎么办?

发展体育产业,首要是找到参与体育运动的群体存在的共性痛点。例如,每个参与体育运动的人都抱有健身的目的,但由于普遍缺乏专业指导,很多人都在盲修瞎练中患上了跑步膝、肌腱炎等损伤性疾病,更谈不上根据自己的身体指标制定循序渐进的个性化科学健身计划。同时,要提高运动技能和水平,一般都需要专业教练的指导,而在教练群体和健身群体之间,还缺乏可信度高、覆盖面广的中介服务平台。此外,运动场馆资源的预订、调配等方面,也普遍缺乏市级的服务平台……

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试水体育小镇的建设,以某项体育运动为核心,在项目规模、参与人数、产品系列、服务体系等方面全方位打造个性化的特色体育小镇。这是城市发展智慧体育产业的有益尝试,但大多在统筹和推广方面还缺乏策划与合力,以至于我们只看到了各种“超”,而忽略了体育产业蓬勃兴起的另一片蓝海。(评论员 付晓海)

编辑:周硕    责任编辑:曹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