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图文类 正文
【昆明第四届融媒体网评大赛】从“卖书”到“卖文化空间”  昆明新型书店撑起城市精神“新”高地
昆明信息港    07-16 11:12:38

当电子化阅读以 80.3% 的接触率席卷大众生活,当线上图书销售占比在 2024年飙升至 78%,实体书店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生存考验——2025 年上半年,传统书店渠道销售额同比下降 18.24%,北京单向街等老牌书店因租金与盈利失衡闭店,“去书店化”的悲观论调甚嚣尘上。 

然而,在昆明老街,百年“东方书店”却以另一种姿态重生:复建后的书店以云南本土文化为根基,用精品二手书与“咖啡+文创”吸引年轻人打卡;翠湖边的橡皮书店用手写文字与原创文创打造复古空间;新开半年的纸布石书店则以读书会、签售会搭建社交桥梁……这些散落城市角落的“新型书店”,正通过融合地域特色、文化体验与社交功能,探索传统书店的转型之路。 

“书店是一个城市的精神高地”,这句被反复引用的话,在昆明有了更具象的注脚。东方书店把闻一多、李公朴的旧照高悬梁下,把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校训刻在收银台后的老木板上;橡皮书店把昆明方言做成手账贴纸,“板扎”“鬼火绿”随手一贴,让外地游客会心一笑;纸布石书店干脆把滇池的浪声录进二维码,扫码就能边听水声边读于坚的诗。文化不再是抽象口号,而是可以被带走、被分享、被再次创作的城市记忆。

这种“文化可触感”背后,是昆明这座城市对书店的系统性托举:政府以“一店一策”减免老建筑租金,社区主动腾出闲置院落做“微书店”,高校出版社把库存好书直供给实体门店;地铁 5 号线甚至把“东方书店站”报站词改成了“下一站,精神粮仓”。政策、资本、市民情感三力合一,才让昆明避免了“最美书店”昙花一现的魔咒,让文化真正落了地。 

当然,新型书店并非无懈可击:文创同质化、价格虚高、咖啡香盖过纸墨味等质疑从未停歇。但昆明的可贵之处在于,它用更大的城市诚意对冲了商业短视——当书店把根扎进本土文化深处,城市也反向把书店写进了自己的成长年轮。于是我们看到:东方书店留言簿上写满了天南地北的“到此一游”,却没人把它当景点,反而认真写下“下次要带爸妈来”;纸布石一场滇版《诗经》分享会,把学者、游客和高中生同时留在了夜里十点半的灯下;橡皮书店的“昆明话手账”上线三天就卖断货,逼得老板紧急加印并承诺“绝不涨价”。 

       放眼全国,当许多城市还在为“拯救书店”争论情怀与盈利孰轻孰重时,昆明已用“文化空间+社区共生”模式给出了可复制的答案:书店不仅是商业体,更是城市文化生态的毛细血管——只要城市愿意用政策、用地、用心为书店“让路”,书店就会把根扎得更深,把枝叶伸向更远。 今天,我们为昆明鼓掌;明天,期待更多城市把这份“昆明经验”带回去让书店不再只是情怀的孤岛,而成为每一座城都能生长的精神高地。(评论员 刘西睿 刘德林 李林阳 李泽璠)

编辑:周硕    责任编辑:曹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