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图文类 正文
【昆明第四届融媒体网评大赛】我们在春城看见“一带一路”的温度
昆明信息港    07-16 14:30:45

“我没想到,这里的水能直接喝,橘子比家乡还甜,还有篝火下跳舞的快乐。”

——这不是一位游客的感叹,而是一位在华老挝留学生的真情表达。

我们来自老挝,在春城昆明,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温暖。”作为云南大学新闻学院的本科生,我们有幸参与“‘一带一路’的朋友·体验云南”留学生调研活动,在为期三天的行程中,走进澄江、华宁等地,实地感受云南如何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昆明和玉溪不仅展示出“六个春城”的绿色之美、人文之美,更让我们从东南亚视角看到了“一带一路”带来的真实变化。

 第一站,我们来到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生动的展览、逼真的4D影院,展示着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场景。这是我们第一次近距离了解中国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科技实力,更令人震撼的是:这些科学成果正服务于科普教育与文化传播,成为春城建设“科教创新之城”的真实体现。

澄江万海蓝莓基地、华宁柑橘现代化示范园,还有碗窑村的非遗陶艺工坊,给我们展示了另一个“创新密码”——因地制宜。云南农业生产不仅有数字化管理、滴灌微喷等智能手段,更注重生态循环、绿色理念,真正实现了“生态美”与“生活富”的双赢。作为留学生,我们亲手采摘、拉坯、制作扎染,从手工温度中读懂了科技背后的文化传承。

正如刘云睐(VANNALATHSOUKSAVANH)所说:“橘子确实很甜,但更甜的是人们脸上的笑容,那种真诚和热情让人难忘。扎染的布很美,色彩和图案都吸引人,但更打动我的是他们用心守护这项传统技艺的那份坚持。”

抚仙湖,是生态保护与文旅融合的代表。无论是体验帆船运动,还是参与国际马戏大联欢,抑或在篝火旁与世界各国同学起舞,这座城市展现出蓬勃的创新活力和文化包容。这种“既能乘风破浪、又能静水流深”的城市气质,让我们这个“一带一路”上的“小人物”更加热爱这片土地。

调研中,肖冉(CHANTHAVONGSIEWLOUY)说:“我在这里看到的不只是美丽的风景,更是一种踏实生活、守护土地、共同建设未来的精神。这种力量藏在每一个微笑、每一项技艺和每一处细节里,让我深受触动。我想,我们也应该把这样的理念和态度带回自己的国家。

从古生物到现代农技,从生态民宿到陶艺非遗,从蓝莓基地到柑橘种植,从火光里的舞蹈到碗窑村的民谣……我们以留学生视角,在春城记录着一个城市的变化,也感受着“新质生产力”如何在土地上生根、在人心中升温。

我们相信,“一带一路”不是一条路,而是一种情感连接;新质生产力不是一个口号,而是看得见的蓝莓、陶器、帆船、笑容和希望。 

今天的春城,不只是我们留学的城市,也是我们梦想开始的地方。未来我们愿做“中老友好”的传播者,把昆明这座不断创新、包容而温暖的城市介绍给更多人。

 如果说高铁与机场是“一带一路”的骨骼,那么乡村与青年,就是它跳动的心脏。(评论员 肖冉(CHANTHAVONGSIEWLOUY))

编辑:周硕    责任编辑:曹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