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4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新书签售分享会在昆明璞玉书店举行,半夏所著的《在集市:昆明篆新农贸市场的博物日常》成为全场焦点。活动现场人头攒动,从嘉宾到普通读者,众人沉浸其中,共同感受着文字的魅力与思想的碰撞。这场活动不仅是新书发布的盛会,更是昆明独立书店发展的一个精彩缩影,透过它,我们得以窥探昆明独立书店蓬勃发展的态势。近年来,昆明的独立书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满足市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也为城市注入了新的文化活力。
昆明独立书店的发展,与政策导向紧密契合。国家推动实体书店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昆明积极响应,出台《昆明市实体书店扶持管理办法(试行)》。从资金扶持,如城市书店、乡村书店、改造提升等补助,到助力数字化建设,鼓励书店打造可读、可听、可视、可学、可研的数字书店,再到引导金融机构提供创新产品和服务。在政策号召下,昆明独立书店主动参与,不断优化自身服务与空间,拓展经营模式,积极融入城市文化脉络,将政策利好转化为自身发展的强劲动力 ,在城市文化建设中扮演愈发重要的角色。
政策输血固然关键,但昆明独立书店的蓬勃生命力,更在于其以主动“作为”深耕城市文化土壤,成为激活本土文化基因的“活水源头”。与传统书店相比,其核心价值远不止于售书,而在于通过精心策划、高频次、多元化的活动,将书店塑造成动态的文化生产与交流场域。璞玉书店年均超200场的活动是其生动写照:从“滇商系列”深度挖掘云南商帮历史遗产,到与昆明博物馆联动解读本地建筑与历史,再到新书发布、脱口秀、手作市集,它精准覆盖学者、青年、亲子家庭,用“低门槛、高浓度”的文化体验拉近大众与书店的距离。其创始人刘帅直言,书店致力于“让大家一定程度上远离信息茧房”,感受文化丰富性。
这些书店正成为滋养城市文化民生的关键力量。它们提供的不仅是书籍,更是都市人珍贵的“精神自留地”。一位东方书店的顾客表示,在书店感受到了安静、惬意、舒适,正如文青尹女士所言“书店是一座城市的精神寄托”。书店为人们创造了一片能够暂时逃离快节奏与喧嚣从而滋养心灵的“文化绿洲”。更深层次上,书店发挥着强大的社会联结功能,是城市活力的“会客厅”。它们构建了思想碰撞与情感交流的平台。大象书店一位老顾客比喻,书店就像一个“根据地”,人们在此“谈论书籍,谈论思想”,结识朋友,形成互助社群。这种东方书店主理人所珍视的“面对面的交流与碰撞”以及由此产生的归属感,是线上交流无法替代的“粘合剂”。
昆明独立书店的发展态势喜人,但未来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线上书店的便捷与低价,依旧侵蚀着实体书店的市场份额;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同质化隐忧初现。政策需持续发力,建立精准需求对接机制,助力书店精准把握民众文化需求;书店自身要挖掘昆明文化IP,探索数字化转型,以创新求发展;社会力量也应积极参与,企业合作、市民共建,为书店发展添砖加瓦。(评论员 赵梦丹 李焓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