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精美的传统刺绣针法,到古朴的民间手工陶艺,再到宛转悠扬的民族曲调,那些承载着昆明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文化记忆的非遗瑰宝,并非尘封的旧物,而是正被重新擦亮、注入时代活力的创新火种,亦是昆明高质量发展独特的文化密码。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寄望云南:“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昆明积极响应,以创新之姿,让非遗 “活” 出时代精彩,成为驱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深层力量。
非遗薪火传续,筑牢文化根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保护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各族群众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为新时代民族工作与文化传承指明了方向。昆明,作为多民族文化的汇聚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此地星罗棋布,从精美绝伦的乌铜走银,到宛转悠扬的滇剧唱腔,再到古朴典雅的彝族刺绣……无一不是昆明深厚文化底蕴的具体呈现。然而,在时代浪潮的冲击下,非遗传承面临着后继无人的严峻挑战,“后继无人” 的困局如阴影般笼罩。非遗传承是守护民族文化根脉、筑牢文化自信的关键之举。昆明毅然以系统性创新为突破口,从教育体系构建、政策扶持引导到社会氛围营造,多管齐下培育新生力量,力求为延续非遗文化血脉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官渡瓦猫曾因工艺繁复濒临失传,昆明首创“社区学堂+高校智库”双轨模式破局,吸引一批95后在地青年从爱好者成长为省级传承人;云南艺术学院同步开发瓦猫数字纹样库,学生设计的“瓦猫咖啡杯”等文创直通生产线,让年轻思维激活传统符号,推动近三年新增从业者47人且30岁以下占比达60%;滇剧作为昆明官渡区重要的非遗项目,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是昆明人民智慧的结晶。通过举办滇剧文化节、滇剧进校园等活动,滇剧得以在新时代继续传唱。昆明通过非遗文化活态传承,生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健全非遗保护传承体系”的要求,不仅能够培养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更能在他们心中种下文化自信的种子,让百年技艺真正薪火相传,成为昆明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繁荣非遗产业,开辟春城共富新路。非遗并非束之高阁的文化标本,其蕴含的精湛技艺与独特审美,完全可转化为市场青睐的商品与服务,成为富民增收、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的“金钥匙”。昆明着力推动“非遗+产业”深度融合,让文化资源变身经济增量。在石林县阿着底村,国家级非遗 “彝族(撒尼)刺绣” 通过现代设计赋能、合作社模式创新与电商矩阵搭建,实现传统技艺的破圈重生。绣娘们飞针走线间,不仅勾勒出千年纹样的当代新生,更编织出乡村振兴的金色图景。据石林县政府工作报告及《昆明日报》数据显示,该产业已吸纳近 2 万名妇女就业,年产值突破亿元大关,绣娘人均年增收超 8000 元,用“一根绣线绣出红火日子”。昆明呈贡区乌龙街道七步场社区,有着数百年历史的七步场豆腐早已成为当地的 “黄金产业”。这片 “豆腐之乡” 通过规模化升级与全产业链拓展,将传统豆腐作坊发展为 40余家标准化生产主体,培育160余名专业匠人,日均豆制品产量达15吨以上,年产值突破4000万元,延伸打造的10余家特色豆腐宴餐厅,年营收超3000万元,形成集非遗传承、工艺研学、美食体验于一体的文旅新 IP。这些生动实践印证了“幸福春城”建设并非空谈,而是让每一位春城儿女,都能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共享发展果实,实现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富足,让文化根脉化作群众实实在在的 “幸福增量”。
镌刻非遗印记,数字赋能创新表达。 在数字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昆明积极拥抱浪潮,以数字手段为非遗插上传播与创新的翅膀,成为“开放春城”展示魅力的闪亮名片。云南省非遗保护中心建立数字化档案库,借助高清影像的细腻笔触与三维扫描的立体勾勒对濒危项目进行数字化采集保存,让珍贵记忆永久留存。云南民族村等景区将 VR/AR 技术化作神奇的时空穿梭机,让游客仿若置身于阿诗玛传说的浪漫叙事里,触摸傣族慢轮制陶的温润肌理,使千年非遗突破物理疆界,在虚实交织间焕发新生。更富创意的是,官渡古镇等历史文化街区举办“非遗+时尚”“非遗+电竞”跨界活动,当跨界碰撞的火花在街巷间点燃,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理念激情共舞,孕育出兼具传统韵味与时尚气息的新锐文创产品,成功吸引了年轻一代的目光,也让世界领略到东方文化的独特魅力。昆明《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促进合理利用,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数字赋能下的非遗,已从静态保护迈向“活态传承”与“创新表达”,成为昆明讲好中国故事、吸引全球目光的创意源泉,为“开放春城”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吸引力。
在省委 “3815” 战略发展目标的指引下,昆明正加快 “六个春城” 建设。非遗传承在这一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既是文化春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活力春城、幸福春城建设的有力支撑。一座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密码,永远镌刻在其文明传承的基因之中,并在创新中绽放永恒生命力。昆明的非遗正成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密码,引领春城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破浪前行,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评论员 曾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