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图文类 正文
【昆明第四届融媒体网评大赛】“农业新质生产力”书写昆明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昆明信息港    07-22 18:06:10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农业新质生产力”,并指出:“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近年来,在云南滇池之畔,一场以“新”为名的农业革命正在春城沃野上悄然展开。从数字化花卉大棚到数字化个性化种植的人参果园,从“云花”飘香全球到“旅居云南”的田园诗意,昆明正以智慧农业为笔,书写高质量发展的壮美篇章。这背后,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的深度融合,是“六个春城”建设与乡村振兴的同频共振,更是“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生动实践。

“新”火燎原:科技引领春城农业高质量发展

当传统农业遇上数字技术,昆明找到了撬动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在晋宁区,云天化花匠铺的智能温室里,无土栽培技术让玫瑰花株精准吸收养分,物联网系统实时监测温湿度,区块链溯源技术为每一朵花赋予“数字身份证”。这场“花田革命”不仅让昆明花卉产业年产值收入超百亿,更将“云花”品牌推向全球产业链高端。昆明市农机推广站在林茂花卉基地引入智能分级设备,将花卉分拣精准率提升至90%;无土栽培搭配水肥一体化系统,实现节水节肥20%。在南博会亮相的“数智云药2.0”平台,更以区块链技术打通文山三七、昭通天麻等药材从种植到销售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让千年“云药”焕发新生。在石林县,人参果种植基地的数字化算法根据土壤墒情自动调节水肥。在寻甸县,无人机巡田代替人工劳作,亩产提升的同时,让“土果子”变身“致富果”。这些案例揭示了一个真理:新质生产力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扎根泥土、服务农民的科技之花。

绿色变革:生态引擎赋能经济双生共荣

面对年产3.9万吨秸秆的传统难题,东川区交出了一份创新答卷,通过青贮窖储草、揉丝机制备饲料、菌包基料转化等技术,秸秆综合利用率突破90%。在东川区岩头村黑山羊合作社,秸秆饲料使精饲料用量降低50%,山羊抗病力与肉质显著提升;端富农业的菌包废料经处理后转化为有机肥,形成“秸秆-菌包-肥料”闭环,让资源在田间“再生”,昆明探索的绿色发展模式正释放多重红利。绿色理念同样重塑着生产方式,昆明推广“光伏+高原特色农业”模式,将清洁能源与耕作系统融合;滇池流域的“智慧滇池”监测网络,以实时数据守护绿水青山。当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循环农业正成为昆明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

“旅居云南·昆明实践”:田园诗意的科技栖居

在安宁市龙山村,一场“数字游民计划”正在上演。建筑师、互联网创客们租下农房,开发文创产品,在森林里敲代码,将乡村变成“创意工坊”。这种“农业+旅居+创业”的模式,不仅让空心村重焕生机,更创造出“在田园里办公”的新生活方式。而在晋宁区,云天化绿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的智慧农业科普基地吸引大量亲子家庭,孩子们通过与科技互动,通过“打游戏”来给植物施肥,了解各种元素如何作用于植物,在沉浸式教育中读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科技不是冰冷的数据,而是让传统与现代对话、让城市与乡村共生的温暖纽带。

未来已来:昆明城市能级提升的创新密码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未来,昆明将以智慧农业为支点,撬动城市发展的新格局。向“新”突破,努力创建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打造生物育种、数字农机等创新集群。向“高”攀登,制定“智慧农业2035”规划,力争到2035年全产业链数字化覆盖率实现新突破。向“融”而生,推动“农业+文旅+康养”跨界融合,打造“滇池生态圈”田园综合体,让城市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当5G信号覆盖高山梯田,当区块链技术守护田间地头,昆明农业的新质生产力早已超越产业范畴,成为诠释“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最佳注脚。这场以“新”为名的变革,正在重塑春城的经济肌理、生态底色和人文气质。未来,昆明必将以更开放的姿态、更智慧的路径,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跑出“加速度”,让世界看见一个“新”火燎原、生机盎然的春城!(评论员 刘琼梅

编辑:周硕    责任编辑:曹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