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滇池的晨雾里升起无人机巡检的身影,当斗南花市的电子屏跳动着全球订单,当科研人员在实验室里攻克稀贵金属材料的技术难关——昆明,这座被山水环抱的高原城市,正以“新”为引擎,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加速奔跑。从新质生产力的破土而出到“六个春城”的次第花开,从“旅居昆明”的烟火气到未来城市的创新图景,这座城市正用“新”火燎原的气势,书写着属于西南边陲的发展传奇。
新质生产力:让“高原”不再是“高原”
对昆明而言,发展新质生产力,首先要打破的是“地理局限”的思维定式。过去,“地处西南”“交通不便”曾是发展的“紧箍咒”,但如今,昆明正用创新将“边缘”变成“枢纽”。中老铁路的通车就是最好的例证:这条钢铁大动脉不仅让昆明到万象的物流时间从3天缩至30小时,更催生了“铁路+跨境电商”的新业态——在昆明国际陆港,智能分拣系统每天处理上万件跨境包裹,云南的鲜花、咖啡48小时就能摆上东南亚的货架,而东南亚的热带水果、工艺品也能快速进入中国市场。“高原枢纽”的新定位,让昆明在区域经济格局中实现了从“追随者”到“引领者”的转变。
在产业赛道上,昆明的“新”更显魄力。放弃“捡到篮子都是菜”的粗放模式,转而聚焦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用“链长制”串联起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在安宁工业园区,云南裕能新能源电池材料项目从签约到投产仅用14个月,创造了“昆明速度”;其研发的高镍三元正极材料,能量密度达到行业领先水平,直接供应宁德时代、比亚迪等龙头企业。截至2024年,昆明新能源电池产业已形成“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池组装”的完整链条,年产值突破600亿元,昔日的“资源输出地”正变身“高端制造城”。
六个春城:让“蓝图”长在“土地”上
“六个春城”的建设,从来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扎在昆明大地上的“根”。走在五华区的“数字街道”,老人用手机刷脸就能领养老金,商户通过“智慧平台”一键办理营业执照,垃圾分类点的传感器会自动提醒清运——这是“智慧春城”的日常。在富民县的乡村,光伏板架在屋顶上,阳光变成“存折”;有机肥替代化肥,农田长出“生态菜”;农旅融合让农家乐里飘起咖啡香——这是“绿色春城”的实践。
最动人的是“幸福春城”的温度。在盘龙区的“邻里中心”,白天是老人的日间照料室、孩子的四点半课堂,晚上变身为居民议事厅;在晋宁区的“共享食堂”,60岁以上老人每餐只需3元就能吃到两荤一素;在嵩明县的“就业驿站”,返乡青年通过技能培训当上了无人机飞手、电商主播。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让“六个春城”从抽象概念变成了市民的“获得感”。
旅居昆明:让“过客”变成“归人”
“旅居云南·昆明实践”的精髓,在于让“远方”有了“停留的理由”。在西山脚下的茶马花街,白天能喝到现磨的云南小粒咖啡,晚上能听彝族调子、看皮影戏;在滇池东岸的古滇名城,游客可以跟着非遗传承人学做银器,也能在星空营地看银河横跨湖面。这里的旅居,不是走马观花地打卡,而是“把日子过成诗”地沉浸。
更妙的是“旅居”与“生活”的无缝衔接。在官渡区的艺术区,不少外地艺术家租下老厂房改造成工作室,既创作又开店,把“旅居”变成了“创业”;在呈贡区的大学城里,东南亚留学生毕业后留在昆明开起了“东南亚小吃集合店”,冬阴功汤里加了云南辣椒,成了“滇味东南亚菜”;在宜良的马蹄河,北京来的程序员辞职开了家民宿,白天带客人徒步,晚上远程写代码,“一半烟火一半诗”成了新的生活方式。这种“来了就不想走”的魔力,正是昆明旅居最动人的注脚。
创新密码:在“守”与“变”中找答案
昆明的创新密码,藏在“守”与“变”的平衡里。守的是“春城”的本真——滇池的水、西山的林、蓝花楹的美,这些生态财富是不可复制的竞争力;变的是发展的思路——用科技让鲜花卖得更远,用开放让资源流动更快,用智慧让城市更宜居。
未来的昆明,还将有更多“新”故事:随着国家植物博物馆的建成,这里将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研究的“高地”;随着数字经济产业园的扩容,“昆明造”的软件将服务东南亚市场;随着“零碳社区”的试点,太阳能、地热能将走进寻常百姓家。
从滇池的波光到实验室的灯光,从老街的烟火到产业园的机器声,昆明正用“新”火燎原的气势,证明着一件事: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东部沿海的“专利”,西部城市同样可以走出自己的路。当创新的种子在春城的土壤里生根发芽,必将长成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参天大树,让这颗高原明珠在时代浪潮中愈发璀璨。(评论员 汪金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