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图文类 正文
【昆明第四届融媒体网评大赛】翠湖漾波处 文脉涌新声——昆明本土文艺的守正与突围
昆明信息港    07-23 15:20:16

当《翠湖》金爵奖杯在上海国际电影节闪耀,台下滚烫的泪光里,荡漾着翠湖的波影、小锅米线的烟火,更涌动着对昆明文化血脉的深切认同。卞灼导演以三代人生与翠湖四季为经纬,织就城市精神图谱——它昭示:艺术深植乡土基因,方能孕育直抵人心的永恒力量。

在地性叙事:用地标构筑集体记忆的精神锚点

《翠湖》的魔力,在于将地理坐标淬炼为“情感容器”。影片中翠湖小提琴老人震颤的琴弦,跃动着几代昆明人的共同心跳。地道方言里滇中乡音与普通话的交织,恰似圆通山樱花与蓝花楹的春日接力,诉说昆明作为“移民之城”的包容变迁。

在地性叙事的精髓,在于将冰冷的地理名词转化为有温度的情感载体。滇剧《钱南园》让清代御史风骨在忠爱坊重生,雷平阳的《山川记》,将轿子雪山云雾熔铸为“精神原乡”。《翠湖》中老爷子追寻小锅米线的身影,唤醒的不仅是乡愁,更是对精神家园的执着守护。昆明市社科院尹峻研究员精辟指出:此类创作使昆明从“景点集合”质变为“情感容器”,在全球化浪潮中筑起文化认同的精神屏障。

时代镜像:在历史肌理中生长现代魂魄

金马碧鸡坊下,《不游海水的鲸》的现代影像与传统浮雕共舞。这部入围柏林短片展的作品,借滇池畔孤独症少年之眼观照当代困境,更以白族扎染美学成为诉说现代情感的视觉语言。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真谛,在于传统文化基因在当代语境中的创造性转化。沉浸式戏剧《我的闻先生》将西南联大旧址变为流动剧场,观众在煤油灯影里与闻一多的“身影”共振;花灯剧《云上人家》让彝族大三弦与爵士萨克斯同台,以崭新旋律唱响青年返乡故事。《金碧路10号》借民国建筑廊柱阴影隐喻今人精神困境——这种深植本土又回应时代的创作,标志着昆明文艺已超越“风情展示”的窠臼。诚如《金沙江畔》导演所言:“我们捕捉的是历史塑造当下的精神密码。”唯有向历史纵深汲取智慧,地方创作方得永恒魅力。

乡土基因:从文化自觉到产业繁荣的生态构建

乡土情怀的价值,终需在文化生产力的土壤中开花结果。电影《滇池睡美人》将斗南花海与乡村振兴故事交织,特邀花农担任民俗顾问——既致敬传统,更投资未来。

从文化自觉到产业自觉,是激活乡土基因的关键一跃。“地名IP计划”让一二一大街红色记忆、官渡古镇非遗技艺成为创作富矿。《心诺翠湖长安兮》将拍摄现场转化为文旅地标,实现“创作-传播-转化”闭环;晋宁乡村壁画让郑和传奇跃然墙面,点亮乡村旅游。实践证明:当创作回归生活,文化自信便转化为发展动能。这条从情怀到产业的跨越之路,正架起以文兴业、富民兴村的坚实桥梁。

以文化自信书写时代,根深致远,春城新韵

登临西山远眺,滇池烟波与城市灯火交融。当《翠湖》余韵未散,大学生以说唱演绎《金马碧鸡辞》,社区大妈用花灯小调传递抗疫力量——这些民间表达,跃动为昆明的文化心电图。

文艺如滇池潮汐,既要承接千年文脉的深沉,亦须回应时代浪潮的呼唤。昆明探索可鉴:文化根系的深度,决定精神星空的高度;对特质的守望与创新,才是城市绽放永恒光芒的真谛。唯有厚植文化基因,深解"我之为我"密码,方能在时代洪流中锚定自身,让每片蓝花楹承载哲思,每缕茶香散发艺韵。翠湖水长漾,春城文脉新。(评论员 张梦)

编辑:周硕    责任编辑:曹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