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之根本,在于民心所向。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寄望云南:“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昆明积极响应号召,围绕省委 “3815” 战略发展目标,以“六个春城”建设为蓝图,将创新的澎湃动能精准注入民生福祉的细微肌理,让发展的春潮真正温暖千家万户。
织密健康守护网,筑牢民生幸福之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民生福祉的核心支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 昆明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努力为百姓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昆明以数字技术为杠杆,撬动医疗资源均衡发展。通过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形成以安宁市为代表的全国示范性模式,该模式有效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效能,县域内就诊率持续稳定在90%以上,充分彰显 “强基层”战略在缓解群众“看病难”问题上的显著成效。同时,“互联网 + 医疗健康”创新实践不断深化拓展,2024年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构建的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已覆盖大量基层机构,切实打通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最后一公里”,使偏远地区群众足不出户即可享三甲医院专家服务。昆明市践行 “幸福春城”建设规划、推进高水平卫生健康服务均等化的生动实践,健康春城的阳光穿透地域阻隔,普惠每一个角落。
绣花功夫精治理,提升城市宜居温度。城市治理的精度,直接关乎民生的温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昆明以“城市大脑”为针,大数据为线,在基层治理中施展“绣花功夫”。官渡区“智慧社区”平台整合多项民生服务,在这里,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需求都能被精准捕捉,无论是水电维修、社区安保,还是养老助残服务等,皆实现 “一网统管、一键直达”。居民足不出户,动动手指就能解决生活难题,满意度也随之持续攀升。“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这是基层治理的真谛所在。自2000年6月开通以来,12345昆明市长热线便成为连接政府与民众的重要桥梁。通过专线电话、市长工作电话、书记电子信箱、市长电子信箱、热线网站信箱及邮政等多元渠道,广泛收集市民诉求。这些诉求小到街边路灯不亮、下水道堵塞,大到城市规划、民生政策,事无巨细,皆被认真倾听。这细微之处的响应速度,正是 “温馨春城” 所追求的 “舒心暖心、和美与共” 治理效能的直接体现。昆明正用数字针脚,在基层的经纬间织就一幅充满温度的民生画卷。
升级就业蓄水池,拓宽富民增收之源。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更是民生改善的源头活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稳就业摆在突出位置,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2024年,昆明市把就业作为稳定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支撑,不断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为使就业服务更加精准高效,昆明建成5个“幸福里” 社区、8 个零工市场,全力打造“15 分钟就业服务圈”,全年共服务 80 余万人次 。在促进就业的过程中,昆明注重挖掘新兴产业的就业潜力。随着新质生产力在昆明蓬勃发展,数字经济、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就业市场注入新活力。云南白药依托生物医药优势,通过研发创新与智能制造升级,在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同时保障了就业稳定与质量跃升。官渡数字经济产业园,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催生了大量新型职业需求,成为青年才俊施展才华的新舞台。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昆明以产业之“新”,拓宽就业之“路”,提升收入之“质”,让高质量发展成果如甘泉沁润每个奋斗者的心田。
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昆明始终将民生福祉镌刻于心、践之于行。当创新的春风掠过云岭的峰峦沟壑,这座春城正以灵动笔触,将蓬勃发展的力量勾勒进民生的画卷。从数字医疗织就的健康守护网,到智慧治理绣出的城市温度图,再到产业升级拓宽的富民幸福路,“发展”二字不再是机械运转的齿轮,而是跃动于千家万户的暖煦炉火,照亮每个平凡日子里的幸福微光。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民生问题的深情允诺,更应化作春城发展道路上的熠熠航标。让服务人民的薪火,在广袤田野间呈燎原之势,令每一步民生进阶,皆成为昆明高质量发展乐章中最动人心弦的音符。如此,春城高质量发展的密钥,才可于万家灯火的祥和里,得以精准解锁,开启迈向幸福未来的大门。(评论员 曾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