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图文类 正文
【昆明第四届融媒体网评大赛】不追“网红”追“长红” 寻甸新旅居重构“诗与远方”春城样本
昆明信息港    07-24 09:24:55

在昆明北部的山水间,寻甸县正以一场“旅居革命”重新定义“诗与远方”。这座曾以“生态涵养区”“黑颈鹤栖息地”为标签的小城,如今正用“新旅居”的火种,点燃春城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引擎——它不拼“流量”拼“留量”,不追“网红”追“长红”,用一场从“打卡”到“安家”的转变,给出了“如何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寻甸答案。

生态“归真” 把自然禀赋转化为旅居“硬通货”

寻甸的创新,始于对“生态价值”的重新诠释。这里拥有高原气候的天然馈赠:年均15.3℃的温润,让“四季如春”从昆明主城区延伸到北部;黑颈鹤栖息地的生态底线,让每一片湿地、每一片草甸都成为“会呼吸的旅居资产”。但寻甸没有停留在“保护”层面,而是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可参与的生活方式”——凤龙湾的樱花火车载着游客穿越山水城堡,马鬃岭的万亩杜鹃花海成为“现实版山花浪漫”,北大营草场的风与南谷温泉的暖,共同编织出“躺看云卷云舒”的旅居日常。这种“生态即场景”的创新,让自然不再是“背景板”,而是成为旅居者“触摸生命本真”的第一站。

交通“破界” 用“2小时经济圈”激活旅居新动能

如果说生态是寻甸的“底色”,那么交通创新则是它的“加速器”。2026年即将全线开通的渝昆高铁,让寻甸从“昆明北大门”升级为“成渝经济带的驿站”——2小时到重庆吃火锅、20分钟直达昆明核心商圈的“时空折叠”,不仅缩短了物理距离,更重构了旅居的“心理距离”。这种“高铁+旅居”的模式,让“周末到寻甸看樱花火车”“假期在寻甸泡千年温泉”成为都市人的“生活刚需”。交通的“破界”,本质是发展思路的“突围”:它不再把寻甸视为“旅游过境地”,而是打造成“旅居目的地”,用“快交通”支撑“慢生活”,让“诗与远方”真正触手可及。

模式“迭代” 从“打卡”到“安家”的旅居革命

最动人的创新,往往藏在“细节的温度”里。寻甸的旅居产业,正在经历一场“从1-100”的模式升级:酒店度假式旅居体系提供“拎包入住”的品质生活,景区共生型集群实现“白天游山水,夜宿观星空”的沉浸式体验,乡村体验型产品则用“原生态田园烟火”唤醒乡愁。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些模式不是“割裂的”,而是“共生的”——游客可以在凤龙湾坐樱花火车后,到柯渡镇的红色民宿听长征故事;在北大营草场露营时,顺路参加当地的火把节、丰收节;吃着石板河清泉煮的牛干巴,还能扫码参与“乡村创新实验室”的菌子酱制作……这种“全场景覆盖、全周期陪伴”的创新,让游客从“过客”变成“常客”,甚至“家人”——正如当地所说:“我们要让每一个来过的人,都想‘再住久一点’。”

文化“破圈” 红色基因与烟火气的双向奔赴

寻甸的创新,更在于对“文化价值”的深度挖掘。这里有红军长征柯渡纪念馆的红色记忆,有鲁口哨“4.29渡江令”的历史回响,但寻甸没有把文化“锁在博物馆”,而是让它“活在烟火里”——长征路上的故事被编成民宿里的睡前小剧场,红色标语变成乡村墙上的涂鸦艺术;落灯节、开斋节、火把节等民俗节庆,不再是“表演式”地展示,而是变成旅居者“能参与、能互动”的生活仪式。这种“文化即生活”的创新,让寻甸的旅居有了“根”与“魂”:当游客在红军宿营地的老四合院里吃烤豆腐,在火把节的篝火旁和村民跳左脚舞,他们触摸的不仅是山水,更是一座城的精神脉络。

从生态到交通,从模式到文化,寻甸的“新旅居”实践,本质是昆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微缩样本”。它用“生态优先”回应“绿色发展”的时代命题,用“开放包容”激活“区域协同”的发展动能,用“以人为本”诠释“幸福产业”的民生温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强调的“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开放包容的持续健康之路”,寻甸的“新”火,正以“小切口”撬动“大格局”,为春城的高质量发展写下最生动的注脚——所谓“燎原”,不过是每一束创新之火的温暖,最终汇聚成照亮未来的光。(评论员 史晓晖)

编辑:周硕    责任编辑:劳学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