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图上,斗南只是滇池湖畔一个不起眼的小镇,但在“鲜花版图”上,它却绽放成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鲜切花交易市场。
近日,新华社的一篇报道以外籍报道员的视角鲜活地呈现了云南鲜花跨越山海、绽放世界的图景。在这里,每天近千万枝鲜切花交易流转,远销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今年前五月云南鲜切花出口货值同比激增53.2%,其中对中亚国家出口额暴增9.8倍。数字无声,斗南“云花”却早已挣脱季节和地理的束缚,以盎然生机彰显着春城鲜花经济“四季常春”的蓬勃活力。
科技赋能,寒冬亦能育春芳。昆明依靠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实现一年四季鲜花不断,而科技创新更是助力鲜花产业打破了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桎梏。智能温室精确调控温光水肥,物联网技术让花卉在“数字春天”里精准生长;遮阳薄膜将直射光转化为散射光,既避免灼伤又延长花期;无土栽培技术解放了作物对土地的依赖,最大限度地扩大鲜花种植面积;一手抓国外引进,一手抓自主培育,新兴繁殖技术让名优品种如流水般稳定产出。科技助力花农在自然气候之外另辟蹊径,让“春城无处不飞花”从诗意想象变为365天的农业现实。
交易模式革新,天涯若比邻。斗南花卉交易中心,电子拍卖大屏上数字跳动如指尖流沙,全球买家竞价操作的声音不绝于耳。这套高效透明的交易系统,使每一朵花的价值在瞬间被世界发现;区块链溯源技术则构建起鲜花交易的信用体系,让千里之外的中亚客商清晰知晓并充分信任手中玫瑰的“前世今生”。数字的流转与信息的透明,让小小斗南与全球市场紧密相连,使鲜花交易超越空间阻隔,展现出辐射全球的影响力。
物流体系织网,花香越千山。云南构建的“航空+高铁+冷链”立体物流网络,如同护花使者,让娇嫩花蕾进入休眠状态,从此无畏万里征途;“一带一路”倡议则如春风化雨,为鲜切花铺就了顺畅的贸易通道,开拓了广阔的国际市场。凌晨采摘的玫瑰,搭乘中老铁路冷链专列36小时抵达万象;昆明长水机场海关的绿色通道,每日护航4万枝鲜花飞往菲律宾、阿联酋、马来西亚等众多国家……在科技与开放交融的暖流中,春城之花正在不断吐露芬芳。
1983年,斗南村民化忠义在自家菜地里种下几株剑兰,点燃了鲜切花商品化种植的“第一粒火种”。历经42年发展,品质稳定、品类丰富、性价比突出,已经成为以斗南为代表的中国鲜切花在外商眼中的闪亮名片。
今日之斗南,早已超越了“春城”的极限,锻造出不论寒暑、纵横万里的鲜花经济“常春”模式。当传统农业插上现代科技的翅膀,以开放格局主动融入全球商业布局,滇池小城的鲜花正以“中国品质”和“中国速度”重构全球花卉贸易版图,展现中国鲜花经济的勃勃生机。(评论员 谢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