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之畔,一场静悄悄的变革正在发生。曾经道路泥泞、产业匮乏的海晏村、福保村等村落,如今凭借生态治理与文旅开发的深度融合,摇身一变成为游人如织的“网红打卡地”。这场蜕变不仅重塑了乡村面貌,更书写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的生动注脚。
生态治理:激活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
滇池曾因污染问题面临严峻生态危机。为守护这颗“高原明珠”,昆明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治理:截污管网全面铺设、环湖湿地生态修复、农业面源污染系统整治……一系列“组合拳”让滇池水质持续改善,湖滨生态屏障得以重建。数据显示,滇池全湖水质从劣Ⅴ类逐步提升,部分区域已达Ⅳ类标准 ,这不仅为周边村落发展文旅产业扫清了障碍,更证明生态治理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前置条件——唯有修复绿水青山,才能解锁“金山银山”的发展密码。
特色突围:差异化发展开辟新赛道
海晏村与福保村的转型路径,堪称“因地制宜”的教科书案例。前者深挖古渔文化底蕴,将明清土坯房改造为特色民宿,把青石板路打造成“网红打卡巷”,借滇池绝美日落发展“暮色经济”;后者则另辟蹊径,依托半岛生态资源与工业遗址,建设湿地公园、文创产业园,推出湿地研学、工业旅游等创新业态。二者虽资源禀赋相近,却通过精准定位实现错位竞争,印证了乡村振兴不能“千村一面”,唯有立足本土特色、创新发展模式,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民生答卷:村民共享发展红利
村落的蝶变最终要落脚于村民的获得感。海晏村村民通过出租房屋、经营民宿,人均年收入增长超30%;福保村在文旅项目开发中,优先吸纳本地劳动力,提供保洁、导游、商户服务等就业岗位超500个。更值得关注的是,年轻人纷纷返乡创业,非遗工坊、创意小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乡村注入新活力。这充分说明,成功的乡村振兴模式必须让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受益者,让“家门口的就业”“看得见的增收”成为现实。
启示与思考:警惕“网红”背后的隐忧
滇池畔村落的转型经验虽值得借鉴,但也需警惕潜在风险。部分村落存在过度商业化侵蚀原有风貌、旅游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未来发展中,需在生态保护红线、文化传承底线、游客承载上限之间找到平衡点,避免“重开发轻保护”“重流量轻质量”。同时,政府应加强规划引导,完善基础设施,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让乡村振兴的成果经得起时间检验。
从滇池浊浪到碧波荡漾,从破旧村落到文旅胜地,海晏村、福保村的故事不仅是生态治理与乡村振兴双赢的缩影,更为全国同类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当越来越多乡村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一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振兴新图景,正在中华大地上徐徐展开。(评论员 李憬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