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图文类 正文
【昆明第四届融媒体网评大赛】春城留量记:青春创造力里的文旅温度
昆明信息港    07-24 09:27:36

在昆明文旅的流量潮汐间,“留量”的密钥始终藏在青年创业者指尖。他们以创新为刻刀,以情感为釉彩,在城市肌理上细细雕琢,让匆匆而过的游览,沉淀为与春城的深度相拥。

“95后”苏毅恒的“猫之邮局”,正是这种创作的鲜活注脚。他将百年花园公寓改造成的不只是民宿,更是盛满老昆明记忆的琉璃瓶——退休工人带着游客逛厂区时,指尖划过版画的纹路,老故事便在咖啡香里漫溢开来。住客说“像住进了昆明的年轮里”,这份赞誉恰是因为苏毅恒的创业初心从不是打造网红打卡地,而是锚定“情感联结”,这才让异乡人在推窗见绿的清晨,触到城市的烟火体温。

青年创造力总在传统与现代的缝隙里生长。“97后”团队打造的“花颜悦色”,把斗南鲜花从货架上的商品,变成可参与的浪漫:盲盒拆开时的雀跃惊呼,DIY材料包里的指尖生花,让春城的芬芳有了互动的暖意。彝绣传承人凤玉婷与王志武则走得更远,前者让古老纹样在时装周T台绽放,后者用抖音教学让撒尼刺绣走出大山。他们不只是守护技艺火种,更让非遗成为年轻人能触摸、能穿戴的生活美学。

这种创造力的生长,离不开城市土壤的温柔滋养。滇池东岸咖啡嘉年华上,70%的“90后”摊主用“咖啡+在地文化”的配方,让65万人次在这里找到社群归属感。“青年文旅创客计划”的扶持从不是简单的资金注入,而是为青春创意凿开与城市对话的窗口——让老建筑在新故事里苏醒,让老技艺在年轻人掌心重生,让游客在情感共鸣里停留。

文旅的“留量”从不是数据的堆砌,而是人心的栖居。当青年创业者用真诚解构城市的文化基因,用创新搭建情感桥梁,流量便会凝结成对一座城的眷恋。这或许正是昆明文旅最动人的风景:青春与城市互为镜像,让每一次停留都成为温暖的记忆标本,让每颗到访的心,都愿意把春城当作归途。(评论员 朱建宇 董雨彤)

编辑:周硕    责任编辑:袁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