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里滇池风光旖旎,像镶嵌在昆明的一颗“高原明珠”。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滇池湖畔,留下“要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把滇池治理工作做得更好”的重要指示,五年后,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踏入云南这片土地,对高原湖泊保护治理提出殷切期望和工作部署,为云南生态治理继续指明方向。
滇池是昆明的“心脏”,是昆明市民的“大水缸”、调节气候的“天然空调”和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点区域。生态环境关乎民生和发展大计,水域治理刻不容缓。多年以来,昆明集全市甚至全省力量对滇池水域治理作出不竭努力,滇池治理工作取得的卓越成就也成为了绿美春城的一张崭新名片。
多彩的滇池生态画卷是昆明环境蜕变的漫长历史,也是全体市民爱水治水的真实写照。十多年前的滇池绿藻泛滥、水质恶劣,水域周围散发着刺鼻的腥臭味,生物多样性也遭到重创,老昆明记忆中的清澈“明珠”不复存在。
在此后的十余年中,控源截污、打捞增绿、联排联调成为昆明市的重头工作,2016年至今,滇池流域累计新建污水管网1200余公里,污水处理能力从每日80万吨提升至150万吨,湖滨湿地面积从2010 年的5.8平方公里扩展至34.2平方公里,形成了“环湖生态圈”。
全市人民齐心协力,共同打好水污染治理“攻坚战”。2016年,滇池水质摘掉“劣Ⅴ类”帽子,2018年水质净化为Ⅳ类,此后至今滇池全湖水质仍能保持Ⅳ类。如今的滇池生物多样性丰富,多种曾一度消失的稀有动植物重现湖畔,湿地公园游客络绎不绝,生态绿道打造天然氧吧,特色渔村人鸥相伴、共沐夕阳。昔日的“臭水湖”在无数劳动市民的努力下重现生机,水域风景带来的文旅增值效益不断。
然而水污染治理工作并非一朝一夕方可完成,久久为功才是良策。滇池位于城市人口密集活动区,水质虽有显著改善,但污染问题并未断根。生活生产废水排放仍旧威胁着滇池水质,雨季湖水流溢、藻类繁殖问题时有发生,水体富营养化如“心头刺”和“毒瘤”一般尚未彻底解决。几十年的生态治理工作告知我们:水环境治理不是喊口号、做形式,坚持才是硬道理。
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走不通,滇池治理工作的根本在于处理好“人水共生”的问题。这不仅要树立和普及正确的生态观念,提升全市人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控制污染源头。还要将水污染治理工作贯彻日常,日日调查日日清理,及时发现问题、作出决策;改造高污染产业,持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落实新发展理念;多部门需协同合作,引进科技人才和先进技术,将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技术运用到治理工作中,利用新质生产力助推生态进步和文旅发展。
滇池治理是昆明生态环境发展的一块“硬骨头”,只有拿出“刮骨疗毒”的魄力才能获得新生。目前,滇池生态已催生出“生态+文旅+经济”的发展新模式,全市人民需要共谋生态大计,像爱护眼睛一样保护滇池,以滇池治理激活昆明新质生产力,助推云南生态和经济发展,用滇池治理打开绿美春城的新篇章。(评论员 李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