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上,聂耳的名字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他的音乐是时代的号角,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如何让这位“人民音乐家”的作品突破时空界限触达更广泛的受众,一直是文化传播领域的重要课题。第八届聂耳音乐周以“奏响奋进旋律 共谱时代华章”为主题,通过“高雅艺术沉浸式演绎、聂耳音乐年轻化表达、媒体矩阵裂变式传播”三大创新方式,不仅成功实现了聂耳音乐的“破圈”传播,更为红色文化的当代传承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
音乐周昆明分会场推出的合唱剧《聂耳的歌》堪称高雅艺术沉浸式演绎的典范。作为国家艺术基金重点项目,该剧以聂耳生平为主线,采用“合唱+戏剧+多媒体”的创新形式,构建“历史—奋斗—未来”三大叙事篇章。剧目在云南省大剧院上演并实行惠民票价,让阳春白雪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
如何让诞生于近百年前的聂耳作品打动今天的年轻人?音乐周给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答案。主办方特邀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国家一级作曲孟可创作主题歌《追光的青春》,这位曾创作《琅琊榜》《父母爱情》等热门影视音乐的作曲家,巧妙地将现代流行元素注入红色主题,实现了传统精神与当代审美的无缝衔接,既保留了聂耳音乐的内核,又赋予其符合年轻人口味的表达形式。
更富巧思的是两大艺术装置的设置。“聂耳的小提琴”以昆明特色鲜花簇拥打造巨型小提琴造型,将严肃的音乐符号转化为兼具艺术性与娱乐性的网红打卡点;“花乐交响”未来之树则通过悬挂印有聂耳作品片段、昆明方言及景点的互动书签,让历史记忆以轻松活泼的方式融入当代城市生活。这些设计精准把握了年轻人的社交习惯和心理特点,让聂耳音乐悄然进入他们的视野。
三大创意快闪活动更是年轻化表达的集大成者。东风广场盲盒交响快闪、绿道移动音乐厅快闪和昆明历史地标时空交响快闪,打破了传统音乐演出的程式化框架,以出其不意的方式将艺术植入日常生活场景。这种“偶遇艺术”的惊喜感,恰恰符合年轻人追求新鲜、排斥常规的心理特质。当市民和游客不经意间与歌手、乐手、舞者共同演绎经典乐曲时,聂耳音乐不再是教科书上遥不可及的历史遗产,而成为可触摸、可参与、可玩味的当下体验。
第8届聂耳音乐周的三大创新方式,为红色文化的当代传播提供了宝贵启示。高雅艺术沉浸式演绎解决了“如何演”的问题,通过多元艺术形式和开放参与方式,打破了高雅与通俗的二元对立;聂耳音乐年轻化表达回答了“为谁演”的命题,以符合当代审美特别是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实现了红色基因的代际传递;媒体矩阵裂变式传播则攻克了“在哪演”的难题,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覆盖,极大地拓展了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这种创新传播模式的成功,源于对文化传播规律的尊重和对时代脉搏的把握。它告诉我们,红色文化的传承必须在保持精神内核不变的前提下,大胆创新表现形式和传播手段。只有当历史记忆与当代生活产生共鸣,当民族精神与个人体验发生连接,文化传承才能真正实现从“入眼入耳”到“入脑入心”的质变。
聂耳音乐在第8届聂耳音乐周期间的“破圈”传播,不仅是一场文化活动的成功,更是一种传播理念的胜利。它证明,即便是在娱乐多元、注意力稀缺的今天,红色经典依然能够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评论员 春城老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