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图文类 正文
【昆明第四届融媒体网评大赛】数字春城,花开世界
昆明信息港    07-24 15:13:34

昆明,这座被春天眷顾的城市,正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新质生产力"这一时代命题,为春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解码钥匙。从滇池畔的波光粼粼到斗南花市的芬芳四溢,从古老茶马古道的驼铃声声到数字经济产业园的键盘敲击,昆明正以创新为墨,以实干为笔,书写着新时代的春城故事。在这场"新火燎原"的变革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座城市发展路径的转型升级,更是一种发展哲学的深刻嬗变——从资源依赖到创新驱动,从跟跑模仿到原创引领,从单一增长到全面发展。

生活在昆明,你仿佛化身自然界的精灵,被四季不败的鲜花温柔簇拥,让25个民族的斑斓文化织就的霓裳轻抚过肩头。这座将"春"镌刻在名字里的城市,用滇池的波光为镜,以西山睡美人的轮廓为屏,将绿色发展的理念化作流淌在城市血脉中的基因——共享单车穿梭如林间鹿影,屋顶花园在云端铺展绿意,就连街角咖啡店飘散的香气里,都糅合着高原阳光与雨林的呼吸。

新质生产力为春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澎湃动能,其核心在于打破传统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昆明生物多样性大会的成功举办,不仅向世界展示了春城的生态魅力,更彰显了"绿色生产力"的独特价值。在云南白药集团,传统中药材与现代生物技术的融合创新,创造了年产值数百亿的产业奇迹;在滇中新区的智能制造产业园,工业机器人与技术工人的协作共舞,演绎着"智慧生产力"的生动实践。这些案例无不证明:新质生产力不是对传统生产力的简单替代,而是通过科技创新、要素创新、配置创新,形成更高级、更可持续的生产力形态。昆明正以"排头兵"的姿态,探索着边疆省会城市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特色路径。

在"六个春城"建设的壮美蓝图中,创新是贯穿始终的灵魂主线。"产业春城"建设摒弃了拼资源、拼消耗的老路,转而聚焦数字经济、大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宜居春城"建设跳出了"摊大饼"式的城市扩张模式,转向以"公园城市"理念重塑空间格局;"开放春城"建设突破了地理区位的限制,通过中老铁路等国际大通道构建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开放新高地。官渡区通过城市更新创造的"文商旅"融合新模式,盘活了历史文化资源;呈贡大学城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释放了人才集聚效应。这些创新实践表明,"六个春城"建设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由无数具体创新构成的系统工程。

旅居云南,昆明实践的动人故事,诠释了创新如何让城市更有温度。在昆明老街,历史建筑的保护性改造保留了城市记忆;在滇池绿道,生态修复工程让市民重获"与水相亲"的幸福感;在安宁温泉小镇,"医疗+康养+旅游"的新业态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实践体现了一种"人文经济学"的深刻智慧——发展不仅是GDP的增长,更是人的全面发展。当来自北方的"候鸟老人"在昆明找到第二故乡,当年轻创客在871文化创意工场实现梦想,当少数民族手工艺人通过电商平台走向世界,当我们看到的是一种更具包容性、更有获得感的发展模式。这正是昆明作为"世界春城花都"的独特魅力所在。

面向未来,昆明需要以前瞻眼光解读城市发展的创新密码。在数字经济时代,昆明可以依托气候优势打造"东数西算"重要节点;在"双碳"目标下,昆明能够利用丰富的光照资源发展绿色能源产业;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框架下,昆明有望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跨境产业合作枢纽。但创新不是空中楼阁,需要制度环境的土壤滋养。昆明需要进一步优化创新生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强化人才政策吸引力,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创新体系。唯有如此,创新的星星之火才能形成燎原之势。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昆明的高质量发展既需要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也需要仰望星空的理想情怀。从郑和七下西洋的开放气度,到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学术精神,昆明的文化基因中从不缺乏创新元素。今天,当"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大潮奔涌而来,春城人民有智慧也有能力把握历史机遇,以创新为引领,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让创新的火焰点燃春城大地的每一个角落,照亮"六个春城"建设的壮阔征程,书写属于新时代昆明的辉煌篇章。(评论员 李燕)

编辑:周硕    责任编辑:袁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