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滇池的第一缕晨光掠过西山龙门,这座千年春城正以崭新的姿态拥抱创新浪潮。从高原生物实验室里的基因测序仪飞速运转,到滇池沿岸智慧农业大棚的物联网系统精准调控,昆明正以 “新”火燎原之势,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勾勒出独属西南边疆的创新图谱。这场以新质生产力为内核的变革,不仅是对“六个春城”建设的生动诠释,更是“旅居云南”品牌在城市实践中的鲜活注脚。
科技赋能产业:新质生产力激活发展内核
在昆明高新区的细胞产业集群创新园,一批批干细胞制剂从这里走向全国临床应用,让 “中国药谷” 的名号愈发响亮。这正是昆明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缩影 —— 通过搭建 “研发 — 转化 — 生产” 全链条平台,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新能源等新质生产力代表领域正加速崛起。
六个春城绘蓝图:创新实践的多维破局
滇池之治,是昆明创新实践的 “生态答卷”。近年来,通过 “智慧河道” 监测系统与生态湿地建设相结合,滇池草海水质从劣 Ⅴ 类提升至 Ⅳ 类,沿岸的捞渔河湿地成为红嘴鸥越冬的 “网红打卡地”。更深远的变革在于能源结构:昆明主城区公交车 100% 电动化,长水机场成为全国首个实现场内车辆全电动化的枢纽机场,2024 年全市单位 GDP 能耗较 2020 年下降 18.6%,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旅居昆明:人与城市的共生叙事
“在昆明,清晨可以在黑龙潭公园观鸟,午后到呈贡斗南学插花,傍晚在滇池边看日落。” 来自上海的新市民王琳在小红书分享的旅居日记,获赞超 10 万次。这种 “慢节奏 + 高便利” 的生活方式,正是昆明吸引年轻人的核心密码 —— 城市既保留着 “四季如春” 的自然禀赋,又通过建设 15 分钟便民生活圈、推进 “租购同权” 政策,让新市民在山海之间找到归属感。
未来密码:从边陲城市到区域中心的能级跃迁
站在长水机场 S2 卫星厅的玻璃幕墙前,可清晰看见远处的滇中新区。这里正规划建设 “空天地海” 一体化大数据中心,未来将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数字枢纽。昆明的创新视野早已超越城市边界:中老铁路国际班列从王家营集装箱中心站始发,搭载着云南的鲜花、光伏组件驶向东南亚;中国 — 南亚技术转移中心累计促成跨国技术合作项目 300 余项,让 “昆明研发” 转化为区域发展动能。
从滇池碧波到长水云端,从实验室到市井街巷,昆明的创新实践早已超越技术层面,演变为一种城市发展的哲学 —— 它既扎根于 “春城” 的生态基底,又以开放姿态拥抱新质生产力;既守护着 “慢生活” 的人文温度,又以 “快创新” 的节奏追赶时代。这场 “新” 火燎原的变革,不仅解码着边疆省会的发展密码,更向世界展示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样本:当创新与自然共生、科技与人文共振,高质量发展便有了最鲜活的注脚。(评论员 沈艳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