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列满载国产新能源汽车的铁路专列从昆明王家营西站鸣笛启程,单日发运量达11车95台——创下中老铁路商品汽车国际联运开通以来的最高纪录。当比亚迪、奔驰、宝马等国内外品牌的电动汽车沿着铁轨驶向老挝万象,不产汽车的昆明城,正借力中老铁路撬动了千亿级跨境贸易的支点。
无车之城的造链术
云南省内并无规模化汽车制造基地,但昆明铁路部门以“减法”破题:通过高效补贴政策与物流成本压缩,硬生生在汽车产业链地图上画出“昆明节点”。国内外11个汽车品牌——从国产的比亚迪、吉利,到国际巨头奔驰、宝马——纷纷将昆明列为东南亚出口的物流起点。
让零散货源升级为多品牌、多货源地协同的稳定格局,跨境物流成本持续走低,中老铁路的供应链“骨干”日益粗壮。
毫米级管控炼成跨境效率
每一台车的跨境之旅,其实都是精密计算的成果。国铁昆明局建立了一套“毫米级”管控体系:
装载前:精准采集车辆信息,严查报关文件,按序移车待发,与海关“零时差”协同查验;装车中:全程盯控加固作业,杜绝毫米级偏移;发运后:95306物流平台实时追踪境内外站点,联动老挝卸车衔接,将“境外延误”压缩至最小单元。
正是这种“把装车现场当生产线”的严谨,让95台车的跨境运输像齿轮般精准咬合。
铁路经济重塑春城坐标
昆明刚入选全国第二批现代商贸流通体系试点城市,其核心竞争力正源于“通道经济”——作为全国唯一集商贸服务型、陆港型、陆上边境口岸型、空港型等四大国家物流枢纽类型于一身的城市,中老铁路是其打通任督二脉的关键所在。
中老铁路自2021年12月开通运营,截至今年7月15日,中老铁路全线累计发送旅客超5550万人次、运输货物超6300万吨。其中,跨境货物突破1480万吨,覆盖中国31省区市及老挝、泰国等19个国家和地区,商品种类从10余种扩展至3000余类,为构建中国与南亚东南亚黄金大通道、中老命运共同体发挥了积极作用。
当新能源汽车在王家营西站装车时,昆明已从地理枢纽升级为规则制定者:中老铁路国际联运的“昆明标准”,正随车轮滚动输出至东南亚腹地。
区域性枢纽的辐射雄心
站在新的起点,昆明市锚定“3815”战略发展目标,围绕“六个春城”建设目标,统筹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着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立足昆明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实际,打造联通国内—南亚东南亚市场的西部商贸流通枢纽,完善商贸集散农产品、流通保供国际中转集散、西部地区供应链组织协同“一个枢纽、三个关键节点”,全面提升流通效率与辐射能级。
依托沿边口岸、跨境铁路(公路)、开放平台,发挥联通国内市场和南亚东南亚市场的商贸、旅游中转优势,昆明市整合特色产业、民族文化、特色旅游等消费资源,加快健全城乡流通体系,建设服务两大市场的核心枢纽。
昆明,不止于满足做物流通道,而要成为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商贸引擎。
火车一响,黄金万两。当中老铁路满载新能源汽车穿越云岭山水,昆明这座“不造车”的城市,正以物流通道为杠杆,撬动整个中国—东盟的产业协作链。从王家营西站发出的95台车,不仅是商品,更是昆明从曾经的“边陲末梢”向“辐射中心”跃迁的加速器——铁轨铿锵处,一座区域性国际商贸枢纽的轮廓已清晰可触。(评论员 王丽芹 国铁昆明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