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行护栏间隙0.11米,树池篦子缝隙小于1.5厘米,长椅距盲道预留婴儿车转弯空间——在滇中新区,街头的每个细枝末节都在诉说城市的温情。
6号地铁线大板桥地铁站旁,黛蓝色隔离栏静静守护在绿化带旁。这种“可以和周边植被、建筑调和得比较好”的色彩,是滇中新区城市建设者精心选择的结果。
2024年4月,《云南滇中新区直管区城市家具设置和管理导则(试行)》正式实施,这份充满温度的文件将“6大系统、21类城市家具”纳入规范化管理。
从人行护栏间隙的精确控制,到垃圾桶高度的舒适曲线,再到路灯光源避开直射眼睛的设计,每一项标准背后都是对居民日常需求的细致体察。
城市家具的细节温度
翻开滇中新区城市家具设置导则,人性化条款如春风拂面:人行护栏杆间隙精确控制在0.11米,只为防止儿童头部卡住;树池篦子缝隙小于1.5厘米,确保行人安全;长椅距盲道要留出足够距离,并预留婴儿车转弯半径。
色彩搭配同样蕴含巧思——银灰主色占比大于等于75%,点缀色木棉红少于等于5%,避免造成视觉疲劳。在滇中新区已建成的10个口袋公园和主要街道,这些精心设计的城市家具成为日常风景,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极大提升了市民的幸福感,让城市不仅仅是生活的场所,更是心灵的港湾。每一个细节的关怀,都在无声中传递着城市的温情,让居民在忙碌的生活中感受到被呵护的温暖。
这样的设计理念,正是滇中新区对“以人为本”城市建设的生动诠释。
“见缝插针不等于将就”,导则项目负责人这样诠释设计理念:“处处方便人,以人为尺度。”
大板桥站的舒适密码
作为滇中新区重要交通枢纽,6号地铁线大板桥地铁站成为城市家具人性化实践的展示窗口。
黛蓝与浅灰相间的公共交通指示牌清晰展示着各片区公交路线,下方附有新区片区地图,换乘信息一目了然。
曾经混乱的电动车停放区变得井然有序,去李其社区上班的职工可以便捷换乘电单车。方便的背后,是滇中新区城建局提前谋划并协调各方进行地铁站片区提升改造,让人们在换乘过程中获得舒适感。
每天晚上,华灯初上的滇中空港商务广场,幻变为另一种生活剧场,与白天繁忙的上班场景截然不同。高4.2米的路灯避开直射眼睛的角度,在照亮通勤族回家路的同时,亦成为附近居民的欢乐场。
滇中新区以人文关怀为基石,将城市家具设计融入居民生活的每一处细节。无论是道路两旁的绿化带,还是口袋公园的长椅,每一处设计都考量了使用者的实际需求,从材质选择到摆放位置,无不体现出对市民生活的深度理解。
在距大板桥地铁站约1公里的夷爽门前的口袋公园里,年轻的母亲们推着婴儿车在预留了转弯半径的小径上轻松行走;歇脚的保洁员坐在弧度经过精心计算的长椅上稍作休息。
大板桥地铁站出口,上班族在通勤路上触摸到净高1.1米的中央隔离栏,瞥见不远处开出淡紫色小花的绿化带。
“真正的进步不在楼宇摩天,”一位观察者写道,“而在母亲推婴儿车时不必每走几步费力抬起车,在通勤族触碰洗手台龙头的安心瞬间,在每一个普通人被城市温柔接住的日常里。”
当城市家具成为滇中新区描绘人民城市温暖底色的画笔,细微之处尽显城市温情。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却如细水长流般滋润着居民的心田,让城市不再是冰冷的钢筋水泥,而是充满温情的家园。(评论员 王丽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