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图文类 正文
【昆明第四届融媒体网评大赛】“快”“慢”相依彩云南,共绘云岭新篇章
昆明信息港    07-25 17:07:17

据云南省交通运输厅消息,自2022年开展绿美交通三年行动以来,云南累计建成绿美公路5.2万公里、绿美铁路500公里、绿美机场16个、绿美港口码头17个,“畅、安、舒、绿、美”成为国内外游客体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最好感受,绿美交通三年行动圆满收官。云南的美丽旅程不仅留在路上,更留在人们心中。

云岭大地,交通运输车流滚滚、客流涌动。朝辞彩云南,夕至大上海,高铁千里一线牵,昆明至北上广等一线大城市实现当日到达,从昆明乘动车可直达20个省区市中心城市。

“滇处岩疆,山谷险阻,行路之难,视蜀道且过之”。这是《云南通志》对云南交通的描述。虽然过去有茶马古道、滇缅公路、驼峰航线、滇越铁路,云南人从未放弃与外界沟通的努力。从山路弯弯到高速坦途,从蒸汽米轨到高铁动车,从翻越驼峰到高飞远翔,从渔舟渡船到通江达海,从步班邮路到快递物流……如今的云南,天堑变通途,朝发夕可至。放眼今天的彩云之南,越织越密的微循环、愈发畅通的交通动脉,为全省各民族一个都不少地奔向小康架起了幸福之桥。

自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以来。云南牢记嘱托、起笔交通,发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掀起高质量、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高潮,在全国率先形成了铁路、公路、民航、水运、邮政“大交通”管理体制,“七出省五出境”高速公路网基本形成,“八出省五出境”铁路网不断延伸,“两网络一枢纽”航空网加快推进,“两出省三出境”水路网持续拓展,外联内畅的综合运输大通道加快形成……人享其行,物畅其流,成为云南各族人民享受美好生活的真实写照。

千里故乡一日还,每个人都希望让思念早一点抵达。

然而,在春运期间,在旅途熙攘的沪昆铁路上,作为众多绿皮公益“慢火车”中的一员——云南昆明至贵州红果的5652次列车,单程261公里,沿途16个车站逢站必停,在滇黔地区的群山之间穿梭。带着“公益”让人们回家的脚步更温馨惬意,成为人们心中不可替代的“归家车”。

风驰电掣的“高铁速度”,实现了“快春运”;绿皮公益“慢火车”更蕴含着“以人为本”的温情。“慢火车”不仅承载着人们的归家梦,更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慢火车”穿行于广袤的大地,连接着城市与乡村,为乡村带来了新的希望。它不仅搭载着村民们走出大山,去追寻更广阔的天地,也将外界的机遇和资源,源源不断地引入乡村。

“高铁速度”“慢火车”串起“诗和远方”,生动诠释了“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慢火车”,平均时速虽慢,却为沿线居民提供了宝贵的出行机会。“慢火车”在我国开行数十年,以低廉的票价活跃在边远地区,以一成不变的公益属性架起边远山区与外界联通的“桥梁”。春运期间,“慢火车”方便沿途群众采买,也为沿线乡民们手中的农产品开辟了“第二市场”。村民通过“慢火车”,将自家的土特产运往城市,又将城市的商品和信息带回乡村,促进了城乡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慢火车”,就像一座“流动的桥梁”,连接着偏远地区与外界,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快”“慢”相依的彩云之南,共同绘就云岭大地的新篇章。在“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持续刷屏中,“快”与“慢”交织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高铁的飞驰,让回家的路不再遥远;“慢火车”的悠悠行驶,则让归家的旅程更加温馨和充满人情味。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云岭的美好未来。“慢火车”的存在,是对快时代的一种温柔抵抗。在追求效率和速度的同时,也不能忘记那些需要关怀和温暖的地方。“慢火车”上的每一站停靠,都是对沿线居民的一次深情握手;车厢里的每一次交流,都是对人文关怀的一次深刻诠释。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构成了云岭大地最动人的篇章。

向着春天进发。随着云南交通网络持续完善,“慢火车”也将继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继续与其他快速交通相依相伴,成为连接城乡、促进交流、传承文化的重要纽带,为云岭大地增添更多的温情与希望。(评论员 贾建荣 )

编辑:周硕    责任编辑:曹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