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城市版图中,昆明似乎总与温润、诗意、慢生活深度绑定。当人们谈论“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脑海中浮现的是滇池海鸥、鲜花斗艳、游人如织。然而,在产业经济的坐标系上,始终存在一个关乎城市“肌肉”与“骨骼”的追问:当春城飞花成为城市的A面,那支撑其长远发展的硬核B面是什么?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
2022年,一件来自昆明的工业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它并非精美的工艺品,而是一个其貌不扬的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现代工业的“大脑”。它的缔造者,联诚科技,一家诞生于此、成长于此的企业,便如同一束精准的探照灯,打在了昆明那不常被提及的B面上,让我们有机会一窥究竟。
这个故事的开篇,并不诗意。二十余年前,当联诚的创始人邵宗凯先生从昆明理工大学走向市场时,他选择了一条在云南本土看来近乎“偏执”的赛道。工业控制,一个技术壁垒森严、市场被西门子、施耐德等国际巨头长期垄断的领域。在中国西南的这片热土上,发展旅游、农业、生物医药似乎都更“顺理成章”。
搞尖端工业制造?太难了。缺人才、缺产业链、缺市场认知,每一样都是横亘眼前的大山。
这正是联诚故事的动人之处:它所代表的,是一种“逆流而上”的城市精神。它没有选择更容易的道路,而是在这座城市中最不被看好的领域,向着最核心的“卡脖子”技术发起了长达二十余年的冲锋。这种坚守,本身就是对昆明“安逸”标签的一次深刻重塑。它证明了,春城的土壤不仅能长出绚烂的鲜花,也能培育出坚韧的“工业之树”。
这份坚守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在今天显得尤为突出。
当 “新质生产力”成为时代发展的关键词,其核心要义便是以科技创新摆脱传统增长路径。而PLC,正是撬动整个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支点。小到一部手机的产线,大到一座城市的轨道交通系统,背后都需要这颗“大脑”进行精准调度。
如果我们不能自主掌握这颗“大脑”,那么产业安全、技术自主便无从谈起。
联诚的突围,恰恰发生在这一国家最需要的关口。它用100%的国产化率,不仅为自身赢得了市场,更为昆明这座城市,在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宏大棋局中,争得了一个关键的“生态位”。同时,也用一次本地企业的崛起,回应着一个西南城市对高质量发展的集体渴望。
这,或许就是解码“春城高质量发展创新密码”的钥匙:真正的创新,并非空中楼阁,而恰是这种源于现实需求、成于艰苦奋斗的“非典型”突围。
今天,当我们再次凝视昆明,或许会看到一幅更完整的画卷。在西山滇池的温柔波光之下,是工业控制的精密齿轮在无声转动;在四季如春的繁花似锦背后,是自主创新的硬核力量在支撑着城市的骨骼。
新质生产力不是遥不可及的概念,而是潜伏在看似平静的土地上,默默生长的技术根系;不是一时的风口热词,而是企业与城市共修长坡的真实共生。
如何让这颗“工业大脑”继续运转得更强、更深,如何让这座城市的“硬核B面”与它的“诗意A面”真正耦合、共振?这不仅关乎一座城市的产业未来,也关乎我们如何理解“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那是一种有温度的美好,也该是一种有力量的跃升。(评论员 杨林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