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自古以来便是多民族汇聚交融之地。岁月长河中,各民族文化在此相互碰撞、相互滋养,绘就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画卷。在新时代的春风吹拂下,昆明以饱满的热情与活力,积极投身于高质量发展的征程。在这幅高质量发展的壮丽画卷中,各民族携手共进恰如那深植沃土、繁茂生长的石榴树,其根脉相连、籽籽同心,为“六个春城”建设注入了磅礴而持久的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殷切嘱托:“云南要努力在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上不断取得新进展。”身为省会的昆明,勇挑重担,以民族团结为发展 “密钥”,解锁高质量发展的无限可能。
文化认同是维系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昆明作为多民族汇聚的历史文化名城,始终将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作为促进团结的核心抓手。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昆明精心守护各民族文化根脉: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奔放、傣族泼水节的纯净祝福、白族三道茶的醇厚情谊……这些民族节日瑰宝不仅是“记得住的乡愁”,更在传承创新中成为文旅融合的闪亮名片。近年来,昆明“民族节庆文化品牌提升工程”初见成效,多个民族节庆入选省级非遗名录,每年吸引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体验各民族传统节日庆典带动文旅产业欣欣向荣。云南民族村作为“活的民族文化博物馆”,近年来,游客年接待量稳定在百万量级,成为国内外游客体验云南民族风情的首选之地。同时,昆明积极推动民族文化进校园、进社区。在一些中小学,开设了民族音乐、舞蹈、绘画等特色课程,邀请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授课,让孩子们从小就接触、学习民族文化,培养对本民族文化以及其他民族文化的热爱。在社区层面,举办各类民族文化展览、民俗体验等活动,让居民们在互动中加深对不同民族文化的了解,增强文化认同感,为促进民族团结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文化上的尊重、包容、互鉴与创新,让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更加坚韧,更为昆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创新灵感。
发展共兴是稳固民族团结的坚固磐石。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根基。唯有让发展成果如阳光雨露般普惠各民族兄弟姐妹,才能稳固民族团结基本盘。昆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积极出台《关于推动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在项目布局、资金投入上持续向民族聚居区倾斜,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为各民族群众铺就致富快车道。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充分利用当地优质的高原牧场资源,大力发展肉牛养殖产业。政府通过政策扶持、技术指导等方式,引导农户规模化养殖,形成了集养殖、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不仅让当地回族、彝族等民族群众的腰包鼓了起来,还吸引了周边地区劳动力就业,不同民族群众在产业发展中携手合作,关系愈发紧密。同时,昆明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向民族地区延伸覆盖。在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的山区,一条条蜿蜒的公路修进了大山深处,打破了曾经的交通闭塞。这些公路不仅方便了当地群众出行,更为特色农产品出山、乡村旅游发展创造了条件。过去“藏于深山人未识”的彝族村落,如今借助交通改善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彝族群众通过开办农家乐、售卖手工艺品等增加了收入,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更加频繁。在数字化浪潮下,昆明还积极探索“互联网 + 民族产业”新模式。石林彝族自治县的彝族刺绣手工艺品通过电商平台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市场。当地政府与电商企业合作,为彝族绣娘们开展电商培训,搭建线上销售渠道,让传统民族手工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活力。众多彝族绣娘凭借精湛技艺实现居家就业,收入稳步提升,各民族在数字经济发展的赛道上齐头并进,共享发展成果,以发展共兴为民族团结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携手奔赴更加美好的新生活。各民族在传承与创新中生动诠释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时代内涵。
同心聚力是完善基层治理的“金钥匙”。城市治理的每一处细微角落,都涌动着民族团结凝聚而成的磅礴伟力。昆明将民族工作深度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着力构建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盘龙区金星社区“民族团结百家宴”十余年温情不断,一桌桌融合多民族风味的菜肴,是邻里守望相助最温暖的见证。五华区顺城社区“民族连心服务站”里,精通多种民族语言的工作人员成为服务各族居民的贴心桥梁。昆明市深入推进“城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行动,引导各族群众积极参与社区议事协商、志愿服务、矛盾调解。在关乎城市发展的重大公共议题上,昆明注重听取各民族代表人士的意见建议,确保政策制定符合多民族城市实际,惠及全体市民。这种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让每一位市民都成为城市的主人翁,共同维护着春城的和谐稳定,为高质量发展营造了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同时,昆明还注重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人才队伍,为民族地区治理注入新鲜血液。通过一系列培训计划与政策扶持,一大批优秀少数民族干部脱颖而出,他们既熟悉本民族文化习俗,又具备现代治理理念,在基层治理中能精准对接各民族群众需求,有效化解矛盾纠纷,促进民族地区和谐稳定发展。在民族事务治理信息化建设上,昆明也走在前列,搭建起覆盖全市的民族事务管理服务平台,集政策宣传、诉求反馈、纠纷调解等功能于一体,打破了信息壁垒,让各民族群众足不出户就能便捷办理事务、反映问题,极大提升了民族事务治理效能。各民族在社会治理中的深度参与,让春城善治之路越走越宽,民族团结之花在春城大地常开长盛,为昆明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的社会根基,携手向着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大步迈进,共同续写昆明民族团结与繁荣发展的崭新篇章。
文化交流是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桥梁。昆明,地理位置优越,是连接内地与边疆、中国与南亚东南亚的重要节点城市。昆明依托地域优势,积极举办各类民族文化交流活动,拓展民族团结格局。一年一度的昆明国际文化旅游节,宛如一扇通向世界的文化之窗,敞开怀抱迎接四海宾朋。当鼓点与弦乐交织,舞步与歌声共鸣,傣族孔雀舞的灵动、哈尼棕扇舞的古朴,与泰国传统舞蹈的典雅、缅甸民族音乐的悠扬在此相遇,不同文明的瑰宝在此交相辉映,编织出一幅绚丽多彩的文化长卷。这场文化盛宴,不仅为市民与游客带来了无与伦比的视听享受,更让各民族在文化的交流互鉴中,如枝叶相触、根系相连,情谊在互动中升华,合作在交融中深化。而在民间层面,跨地区、跨民族的文化交流同样精彩纷呈。社区与少数民族聚居地携手,以文化为媒,搭建起一座座跨越地域与民族的友谊桥梁;校园里,民族文化研学的春风拂过,莘莘学子循着文化的脉络,在行走中感悟多元文明的魅力;企业则以文化产业为纽带,在经济与文化的融合中,勾勒出民族共同发展的美好蓝图。这些自发而起的文化交流活动,似溪流入海,汇聚成推动民族团结的磅礴力量,持续拓宽昆明民族团结的广度,深耕其厚度。
滇池浪起千帆竞,风劲云开万象新。昆明的高质量发展征程,必然是各民族携手并肩、同心筑梦的壮阔史诗。当春城的石榴花似赤霞翻涌,层叠漫染山峦,粒粒相依的籽实恰似各民族血脉相连的情谊,将团结的华章镌刻于云岭大地。遵循省委 “3815” 战略,昆明以赤诚之心持续滋养民族团结的沃土,看,民族交融的繁花在交流中璀璨盛放,绽放出各美其美的绚烂;各民族心相连共发展,构筑起和谐安宁的家园。以团结为帆,以奋斗为桨,昆明,这艘满载多民族梦想的巨轮,必将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冲破迷雾,破浪前行,驶向那民族团结之花永不凋零、高质量发展硕果盈枝的崭新春城!(评论员 曾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