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以才兴,业以才治”。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农业人才。“新农人”即新型职业农民,是指有知识有文化、采用现代科学方式从事种养业的农民新群体,是顺应新时代发展而兴起的农业人才,更是推进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关键。
昆明作为云南省会,“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特点显著,城乡差距较大。花卉、蔬菜、肉牛、水果、中药材等产业优势明显,但以种植和初级产品加工为主,农产品精深加工占比低,农业质效不高制约着昆明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新农人”相较传统农民在经营规模、日常管理、技术应用、市场竞争等方面更有优势,能为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注入科技化、现代化力量,以农业产业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因此,培育一批懂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农人”对当前发展形势尤为重要。
推进观念更新为先。思想上破冰才能在行动上突围。新时代发展日新月异,但受教育程度、认知水平、信息接受程度等因素影响,部分农村地区的村民仍处于“身体进入新时代,观念停在过去时”的尴尬境地,对农业新质生产力、“新农人”等新兴行业领域理解不深、支持不够,甚至有抵触心理。因此,培育“新农人”首先要解决观念问题,一方面,要丰富宣传方式,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运用漫画图解、短视频、院坝会等宣传方式,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提升接受度;另一方面,要丰富宣传内容,加强新农人、农业新质生产力等新兴领域发展前景、形势分析、政策红利等的宣传解读,加强“新农人”典型事迹宣传报道、现身说法,用群众易于理解的方式增强认知度。
夯实政策支撑为重。“小智治事,大智治制”。只有加强人才政策支撑,才能为“新农人”培引提供发展空间、成长沃土。一方面,要夯实“引育”政策。将新农人培育纳入地方三农工作重点任务,结合地方发展实际,制定“新农人”培育行动方案,细化出台支持新农人创业就业实施方案,用好“春城人才计划”“归雁计划”等政策,招引农业领域高科技、高层次人才。另一方面,要夯实“留用”政策。健全新农人职业技能资格认证和考评机制,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支持,让新农人安心留在乡村、服务乡村。
强化技术培训为要。人才兴,产业兴。推进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关键要靠人才支撑,只有加大“新农人”培育才能让发展新质生产力落到实处。一方面,要建平台。推进政产学研融合,加强与大中专院校联系,共建新农人孵化培育机制,发挥产业项目平台作用,为新农人实验、实训、实习提供实践基地。另一方面,要强技能。用好科技特派团帮扶资源,举办电子商务、直播带货、智慧农业、低空经济应用、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技术技能等培训,推动本土传统农人向“新农人”转变。(评论员 杨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