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把节的光影跃动千年不熄,乌铜走银的金属光泽依然闪耀,滇剧花灯的唱腔仍在回荡。昆明,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得益于独特的历史、地理和人文环境,沉淀下了无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同时也面临着“人才断层、商业冲击、区域失衡”等深层次的挑战。在日新月异的数字时代,要不断深化传统非遗文化的内涵,守正创新,让非遗更好地“破壁出圈”,以更加开放和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
破人才断层之困,筑数字传承之基。人在艺在,人走艺绝。破解非遗“人走技失”困局,关键在于可持续地传承生态。由于非遗文化种类多样,技能评价标准、技术规范难以统一,同时技艺需要长期传承实践,师承脉络,一些非遗文化应用场景少,呈现学习周期长、难度大、收入低,见效慢等特点,导致年轻人敬而远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将数字技术重塑文化基因,从“博物馆式保护”转向“创新性生长”,通过新媒体平台,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科技手段,搭建非遗文化传承平台,将传承人的客厅变为课堂,利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吸引更多人参与非遗文化的体验和学习,扩大非遗文化的传播力和感染力,让非遗文化从“封闭传承”走向“云端共享”,从“单项传承”迈向“多元共育”,让更多对非遗文化感兴趣的人成为新一代的“传承者”。
破商业异化之壁,寻守正创新之道。秉承传统,不失其本。非遗文化是历史的沉淀,是精湛的技艺,是精神的寄托,但在非遗文化迅速发展的当下,民俗活动变成商业表演,手工技艺被机械生产所替代,文化符号变成文化标本;另一方面,在利欲熏心的商业环境下,非遗文化被简化为营销工具,年轻一代只在乎商业价值忽视非遗文化背后的历史意义,空有其表,有形无影。面对这一困局,要双管齐下,搭建“广角触达-深层滋养”的传播模式,即通过新媒体平台、科学技术等手段点燃星火引信,让更多人看到非遗璀璨;又深耕细作于“心灵土壤”,激活文化认同,从“静态展示”转化为“精神寄托”,从“镜头式传播”转向“生活化浸润”,让非遗的“形”与“神”真正融入人们生活和城市肌理。
破区域失衡之局,织联动共生之网。非遗保护版图上,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同样突出,不同非遗项目之间,资源分配存在显著差距,出现政策与资本向热点区域单向倾斜,边缘区遭遇资源剥夺,基础设施差使其丧失发展根基。保护非遗的主旨就是为了保护文化多样性,拯救处于边缘生存状态的传统文化。要构建“梯度扶持-联动造血”的政策体系,建立“热点带冷门”的区域协作机制,打破资源壁垒,促进城区与县区、传统与创新项目间的优势互补与共生共荣,织密非遗保护协同网络;多维度解锁非遗传承与文旅融合的创新模式,将非遗文化点线面串联成珠,打破“一区一艺”的非遗孤岛,让非遗文化从“单域发展”转向“全域联动”,真正做到守文化之根,赋时代之形,启共生之道。(评论员 杨皓翔 李玉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