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音视频类 正文
【昆明第四届融媒体网评大赛】新质造“啡”凡 昆明成无豆大“咖”
昆明信息港    07-31 17:20:24

当全球咖啡行业还在用高温定义风味时,昆明已用科技改写了规则。本土企业自主研发的超低温萃取技术,不仅让云南豆在冻干咖啡领域实现"从0到1"的突破,更折射出这座"非咖啡产区"城市的产业升级逻辑——以创新为支点,撬动整条价值链的重塑。

不同于传统产区的禀赋优势,不产一粒咖啡豆的昆明,选择了一条“以创新对冲资源短板”的道路。这场“逆生长”,首先源于科技的先锋力量。冷萃技术的突围,只是昆明咖啡产业"技术流"的缩影。省农科院560份种质资源育成的"云咖"系列,打破了国外垄断;云南农业大学不仅建成了我国首个咖啡发酵专用微生物菌种库,还率先开设全国首个"咖啡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构建从育种研发到风味设计的全产业链人才体系。科技与人才的双重加持,正在为中国咖啡的“风味方程式”注入云南智慧。

虽非咖啡主产区,昆明却以“枢纽思维”撬动全产业链价值。经开区首创“四区联动”模式,吸引87家咖啡企业扎堆,形成“15分钟协作圈”;云南咖啡厂依托气候与物流优势,让“云咖”高效通达全球;西山区携手昆山打造交易创新中心,实现“云南种、昆山销”的跨区域协同。从生豆贸易到品牌孵化,从精深加工到文旅融合,昆明正以“不种咖啡却定义咖啡”的产业格局,串联起产地与市场、本土与国际。这里,既是供应链的“超级中转站”,更是“云咖”出滇的核心跳板!

更值得一提的是,昆明深厚的区域文化底蕴,为咖啡的创新发展带来更多活力。木姜子、酸木瓜特调打造“可饮用的云南风土”;咖啡节、市集以及大赛的常态化举办,孕育了浓厚的咖啡文化氛围;2000多家咖啡店在翠湖、文林街等特色街区蓬勃生长,使“左手咖啡右手茶”成为昆明特色。文化的赋能,让咖啡这个舶来品在红土地完成了“昆明化”表达。

昆明咖啡产业的崛起,是一场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实践:以科技突破资源边界,以枢纽重构产业逻辑,以文化激活消费动能。正如总书记所说“云南咖啡代表着中国”,昆明正以91.77亿产值证明,高质量发展的密码不在禀赋,而在创新。当一杯杯冷萃远销各国,一座“不产豆的咖啡之都”已写下新质生产力的春城注脚。(评论员 李林 赵雯诺 张缪芸 刘长所

编辑:周硕    责任编辑:袁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