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叫昆明的生活”彰显着昆明如诗般的美好意境,令人心驰神往。千年文脉绵延不绝,灿烂文明生生不息。漫步昆明城,古滇青铜器、云子、旧石板路、金马碧鸡坊、讲武堂操场、石寨山大遗址……处处可感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韵味。诗与远方,近在咫尺,从不曾缺席。西山风景区尽显自然风光之秀美,沙朗白族刺绣洋溢着浓郁的民族风情,呈贡宝珠梨种植承载着宝贵的农业文化遗产,这些独具地域特色的景致,让人领略别样风光,体味独特人文与生活。当昆明的农业文化融入日常点滴,承载起诗与远方,便自然唤起人们“诗和远方,我想去看看!”的深切期待与向往。
农业文化遗产是至今仍在生产领域发挥关键作用的珍贵宝藏。切实保护、利用与传承农业文化遗产,对延续优秀农耕文明、推动农业绿色健康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意义深远。要加强农耕文化传承保护,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农业文化遗产蕴含环境友好的生态智慧,集中体现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良土壤等多重环境功能,能够有力维系昆明农业生态系统,呵护昆明农业区域生态景观。
自党的二十大以来,昆明市深入实施“强省会”行动,全力打造“六个春城”,坚决“当好排头兵、实现大发展、率先现代化”,使昆明真正成为“魅力四射的高原明珠、心向往之的锦绣春城、绿水青山的农业遗产”,奋力开创昆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在“绿美春城”建设中,昆明市聚焦高原特色农业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发展。2024年,全市水果种植面积65.14万亩,产量76.27万吨,农业产值50.92亿元。成功打造出“呈贡宝珠梨”、“石林人参果”等特色农业文化遗产水果品牌。
在作家汪曾褀笔下写道,宝珠梨形正圆,皮色深绿,肉细嫩无渣,味甜而多汁,是梨中的上品。呈贡区万溪冲社区作为昆明市宝珠梨核心产区,通过深化农文旅融合与农业文化遗产建设,持续提升宝珠梨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打造出梨膏、梨干、梨醋、梨冰棒、梨酒等深加工产品的文化产业链,成为乡村旅游新亮点。宝珠梨种植还孕育出“筐会”、“踩龙舞”等丰富的民族民俗活动,承载着丰厚的非物质文化价值。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是“中国人参果之乡”,石林人参果作为农产品地理标志及农业文化遗产项目,生长在海拔1700米至2200米的冷凉山区,扎根于砂岩、页岩风化形成的骨质土及红壤土。其果实香甜爽口、汁水丰盈、风味独特,凭借“色泽美、口感好、品质优、功效强”的优势,畅销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让高原石漠化地上的人参果成为石林群众的“幸福果”。
以农业文化遗产为媒,擘画农产品发展新图景,铺展一幅立体增收的生态画卷。助力昆明特色高原农产品突破传统“卖产品”的局限,围绕品牌与品质,在延链、补链、强链上下足功夫,推动特色高原农产品上中下游产业紧密衔接,打造高质量产业联盟。昆明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核心在于从销售端破局,从推动“特色高原农产品出滇”,关键要架起连接渠道端与消费端的稳固桥梁,全面提升昆明农业文化遗产品牌影响力。下一步,必须实现从“农业种植村”到“农业遗产村”的华丽蝶变,完成从“种地谋生”向“加工兴业”的跨越式发展,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奋力书写产业兴、人才聚、乡村美的新时代篇章。(评论员 魏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