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东华新迎农贸市场里,此起彼伏的吆喝声中,最热闹的要数那些堆满青皮核桃的摊位。现在正是吃鲜核桃的季节,在看了本报有关今年核桃产业的报道内容后却感受到新内涵——15元/公斤的亲民价格背后,是云南成为全球最大核桃产地的产业图景。作为土生土长的云南人,捏起一块鲜核桃放入口中,清甜脆嫩的口感中,品出的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生存智慧,更是一个农业大省送给百姓的民生礼物。
云南人吃核桃的历史,几乎与这片红土地的人类活动史等长。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核桃是山区孩子难得的营养补给,是产妇坐月子时的滋补佳品,更是走亲访友时最体面的手信。时移世易,当核桃从稀罕物变成百姓果盘里的常客,价格从30元/公斤降到15元/公斤,这“甜蜜的负担”减轻的背后,是4300万亩核桃林在云岭大地上的绵延。从大理漾濞百年核桃树的苍桑树皮,到楚雄新种植园的连片绿荫,核桃不再只是零散的山货,而是形成了从种植到加工的完整产业链。正如昆明商户所言:“现在顾客都认准漾濞核桃”,品牌化发展让云南核桃实现了从“论斤称”到“论品牌”的跨越。
这朴实的消费场景,折射出高原特色农业最本质的民生价值。数据显示,云南核桃产业带动全省800多万农民增收,在一些山区县,核桃收入占农民总收入比重超过50%。当我们在享受物美价廉的核桃时,大山里的农户也因核桃盖起了新房,供出了大学生。这种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双赢,正是云南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初心。与其他经济作物不同,核桃耐储存、产业链长,既能鲜食又能加工成油、乳、粉等产品,价格波动相对平缓,成为山区群众稳定的“绿色提款机”。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这颗“铁核桃”正在变成致富的“金果子”。
放眼全国农产品格局,云南的“单项冠军”名单令人惊艳:茶叶、咖啡、花卉、坚果、蓝莓、中药材,包括核桃都是一个个浓墨重彩的单品。这些第一绝非偶然,而是云南立足多样性资源禀赋的必然选择。高原日照、立体气候、无工业污染的环境,赋予了农产品独特的品质优势。但更难能可贵的是,云南没有停留在靠天吃饭的初级阶段,《云南省核桃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产业链产值达1000亿元以上的目标,彰显了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的战略转型。
一颗青皮核桃,蕴藏的不仅是味觉的享受,更是一个农业大省如何将自然禀赋转化为民生福祉的发展智慧。当全球每10颗核桃中就有一颗产自云南,当云南孩子能随心所欲地大啖家乡核桃,当山区老人靠着“核桃养老金”安度晚年,这才是高原特色农业最动人的风景。核桃的香气飘散在街头巷尾,仿佛在诉说:这方水土不仅养人,更能富民。(评论员 邓宏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