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彩云之南的中部,高原明珠滇池之畔,昆明市如同一颗熠熠生辉的宝石,镶嵌在这片多彩的土地上,其作为云南省的省会城市,不仅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更是民族团结进步的典范之城,汇聚了汉、彝、回、苗等26个世居民族。同时,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共同开拓了这片土地,形成了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的共同体。如今之时,当“新”火燎原的创新密码遇见民族团结的深厚根基,一幅产业共兴、地标共情、情感共鸣的高质量发展画卷,正在春城大地上徐徐展开。
作为亚洲最大的鲜切花交易市场,宛如一座梦幻的花卉王国,每天都在上演着鲜花的盛宴。这里,是“云花”走向世界的起点,也是各民族群众共同参与产业发展的生动实践。依托“花链经济”,以鲜切花为“拳头产品”,各族花农、花商、物流从业者在此汇聚,从种植、分拣、包装到交易、物流,各民族同胞在“花链经济”中分工协作、共同致富,一束束鲜花跨越地域和民族的界限,形成“一个市场带活一个产业”的格局 。昆明“以花为媒”,推动着花卉产业蓬勃发展,成为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纽带。
如果说产业共兴是民族团结的物质纽带,那么承载着共同历史记忆、文化情感与价值认同的城市地标,则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坐标。在昆明,一座座具有代表性的地标建筑,见证了各民族共同奋斗的历史,承载着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了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动见证。
诞生于1984年的云南首件大型城市公共雕塑,最初矗立于昆明东站环岛,后迁至于海埂公园的“民族大团结”雕塑,也叫“春城圆舞曲”,是昆明民族团结最直观、最富感染力的象征。这座雕塑由六名载歌载舞的少数民族人物组成环形,他们身着鲜艳的民族服饰,面带灿烂的笑容,身姿舒展,载歌载舞,手拉手、心连心,共同演绎着一曲民族团结的赞歌。它超越了简单的景观功能,成为昆明城市精神的重要图腾,无声地传递着“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
在党的阳光雨露照耀下,在昆明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地上,产业共兴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造了广阔空间和共同利益基础。在斗南的花海中、在石林的果园里、在寻甸的牧场旁,不同民族的成员为了共同的目标——发展产业、增收致富、振兴家乡而紧密协作、彼此学习,促进了民族文化习俗交流以及加深了各民族的情感纽带。地标共情则持续不断地向社会传递着民族团结的价值理念和情感召唤,成为了集体记忆的载体和共同价值的象征,在日复一日的城市生活中,在一次次参观、游览、纪念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浸润着市民的心灵,强化着“我们都是一家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强大的精神动力,民族团结的文化“软实力”,最终转化为驱动昆明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同时,产业共兴和地标共情在昆明的发展实践中相互促进、同频共振,释放出了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合力。(评论员 陈爽 尹熙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