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昆明老街青石板路被暖黄灯光包裹,身着民族服饰的摊主们在茶马古道彩绘旁笑迎客人,斗南的花艺盲盒,正跟着夜市人流在街巷里“流动”;滇越风情街的铁路故事,混着烤肉和鲜花饼的香气在路灯下弥漫 。这是在“3815”战略下,昆明借文化IP突破“吃喝”单一维度,将文化IP融入夜经济的鲜活场景。
曾几何时,昆明夜市也有“通病”:统一摊车里的商品大同小异,网红墙前人们匆匆打卡然后离开,无人在意墙绘背后的文化故事。“民族特色”纹样贴纸四处复制,文化内涵严重“贫血”。据市商务局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昆明夜间消费超六成是餐饮,文化体验类不足15% 。但现实是:缺乏文化根基的夜经济,不过是浮于表面的热闹,难以真正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持久活力与独特魅力。
唤醒城市文化基因,是夜经济破局的关键,如今昆明的夜市已给出生动实践。昆明老街夜市,青石板路串起清代、民国特色民居商铺,老建筑里藏着的故事,借小吃摊悄然传递;斗南花卉夜市,作为亚洲最大鲜切花交易市场,夜间交易热火朝天。花农把鲜切花做成"花艺盲盒",游客拆开后,在收获混搭花束的同时也拿到花艺小课堂卡片,让赏花、买花多了文化体验;滇越法式风情街夜市,法式建筑搭配东南亚美食,藏着“一路连三国”的文化密码——法式建筑呼应滇越铁路的历史渊源,东南亚美食还原铁路沿线的烟火交融。
这些实践,生动诠释“文化 + 夜经济”的力量。文化扎根夜市烟火,游客愿为体验买单,消费时间延长,消费意愿提高。昆明老街非遗糖画摊,手艺人以糖稀勾勒金马碧鸡等符号,游客驻足消费,传递“文化魅力城”底蕴;斗南花艺盲盒带动了消费,助力“幸福美好城”升级;滇越风情街因历史光影成打卡地,拉动消费链条,为“生态宜居城”聚人气。
推动夜经济升级,需多方发力。管理培训摊主,让经营者懂技艺、懂民俗,会传播,让摊位成“六个春城”文化窗口;搭建市民参与平台,开放手作工坊、街头舞台,让市民从享受者变创造者,共筑人文活力;完善相关小程序,打通投诉整改闭环,保障体验品质,留住游客对“六个春城”的好感,助力“3815”战略落地。
当老街故事随小吃飘香,斗南花艺借盲盒传递,滇越记忆伴美食流淌,当民族技艺、联大精神,一起把昆明的夜色点亮,夜经济就不只是“3815”战略里的经济指标,更成了“六个春城”最生动地体现。历史的底蕴、生态宜居的幸福,借夜经济里的文化烟火,成了触摸得着的城市温度。这时候,每个烧烤摊都是文化驿站,每盏灯笼都温暖着城市中的每一个人。夜经济跑得快,“3815” 战略的民生温度、经济高度、城市亮度,才能更饱满地实现。
灯火阑珊处,昆明正以文化为魂,书写夜经济的时代新篇章。文化IP让烟火气有了文化厚度,让城市夜色兼具经济活力与人文温度,更让“3815”战略的经济蓝图,在文化赋能中加速照进现实。(评论员 陈乐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