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图文类 正文
【昆明第四届融媒体网评大赛】从“生态痛点”到“发展支点”,昆明生态建设的逆袭之路
昆明信息港    08-02 16:52:47

位于“云岭之南”的昆明,自古就有“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的美誉,是无数人心中向往的生态圣地。但随着工业化的推进,这座城市的水质和生态多样性遭遇了严重冲击,曾经的“春城”渐渐浮现出生态痛点。面对这样的发展困境,昆明始终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着力治理城市生态顽疾,一步步踏上生态建设的逆袭之路,让生态文明建设从“生态痛点”逐步转变为支撑城市发展的“支点”。

昔日污水侵春城,今朝碧水润云滇。城市化的脚步裹挟着喧嚣与发展匆匆迈进,昆明的水也一度蒙尘失色——昔日蜿蜒灵动的河道,被填埋硬化,失去了自然的呼吸;滋养万物的天然湿地,在悄然间一点点萎缩;滇池,亦一度被藻类侵扰,昔日碧波竟添异味。“人在船中坐,船在画里游”的惬意景致,也成了老一辈昆明人记忆里的叹息。

幸而从2016年至今,昆明的滇池治理之路持续进阶:从“源头重治、工程整治、科学施治、标本兼治、依法严治、社会共治”的多方发力,逐步迈向“控源截污、精准防控、科学补水、生态增绿”的精细施策。治理视野也从“一湖之治”拓展至“全域联治”,只为让“山、水、城、湖、村、人”和谐相融、共生共荣。如今,清风拂过滇池,涟漪轻荡,仿佛正静静等候着“好趁南风便,昆池泛小船”的诗意盛况,再度鲜活上演。

往时生灵惨遭劫,当下万物幸回春。昆明素有“动植物王国门户”的美称,曾是无数生灵繁衍生息的乐园。但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生态保护与开发的矛盾日益尖锐,生物多样性受损一度成为城市发展的“生态痛点”。

近些年来,昆明迅速觉醒,以系统思维开启修复与转型之路。政府牵头成立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项小组,构建科学的自然保护体系,为野生动植物预留出广阔家园;同时精准治理外来物种入侵,为本土物种生存扫清障碍。

生态修复的成果持续释放发展红利:昆明依托丰富的物种资源与修复后的湿地、山林,大力发展生物多样性主题研学、湖滨观光等新兴产业,“动植物王国门户”的生态魅力催生出旺盛的文旅经济。而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料库的海量基因资源,则为现代中药、天然健康产品研发提供了核心素材,推动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这使得生物多样性从昆明的“生态痛点”变成“发展支点”,为城市发展增添一抹靓丽的生态底色。

绿满春城展画卷,生态发展谱新篇。昆明生态建设的逆袭,是一场“保护”与“发展”的辩证实践。该生态建设坚持“保护优先、系统修复、产业融合”的原则,激活城市发展的绿色产能,让曾经的“生态短板”变成“发展骨架”,在生态与发展的平衡中续写着山水城湖共生的崭新篇章。(评论员 张彦洁)

编辑:周硕    责任编辑:袁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