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云南省首批探路者,安宁市融媒体中心成立近六年来,以机构整合为始,以服务升维为锚,在资源约束中摸索,也尝试突破困局,为同类地区提供了深刻镜鉴。
融合筑基成效可见。中心高效打通原新闻中心与广播电视台壁垒,十大内设机构协同运转,奠定“一次采集、多元分发”基础框架。“乐享安宁”APP为枢纽,串联起电视、广播、报刊及“两微一抖”八大平台,构建全域传播网络。更关键的是服务纵深突破——集成政务、民生等近30项功能,“在线课堂”惠及数千学子,“问政投诉”疏通民情堵点,助农直播吸引超万人次参与,实现从“新闻播报”到“社区服务”的转身。
深水区挑战依然尖锐。物理整合虽完成,但传统采编与新媒体节奏差异,仍制约“多元生成”效能释放。人才结构矛盾凸显:技术力量薄弱,全媒体复合型人才稀缺,队伍稳定性面临考验。服务层面,APP资讯占比过高,与市民生活强关联的高频场景(如医疗预约、商超服务)渗透不足,“用完即走”现象削弱用户粘性。此外,基层信息触角因客观条件受限,未能充分延展至末梢。
破局之路重在聚焦内核。当前关键在向内挖潜,流程再造提效能:打破部门壁垒,推动策采编审发全链数字化协同,激活现有资源潜力。完善街道通讯员网络,拓宽非激励性线索渠道。
内容深耕强认同:聚焦本土叙事,开设有深度的栏目,用鲜活故事筑牢在地纽带。探索与本地生活服务体联动,打造“便民信息圈”,让APP融入日常动线。
安宁的实践表明,县级融媒体建设不能仅满足于“物理融合”,更需实现“化学反应”。未来,若能补齐内容深度、用户运营和商业模式短板,以流程精简度、内容贴近性、服务实用性实现内涵式跃升,那么媒体将从信息中介进化为生活的无声基础设施,融合才抵达最终意义——重建人与城的共生关系。
安宁的探索犹如微缩景观,映照着中国两千余县融媒转型的集体命题。(评论员 潘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