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昆明的文化空间序列中,瓦猫 ——这个 传统屋脊守护神兽的生机正在重新焕发。这种土陶烧制的构件,其原型肃穆威严:怒目圆睁,口露獠牙,身形呈蓄力蹲踞状。在官渡古镇的老巷深处,部分传统作坊依然维持着这种古制生产。新烧制的瓦猫被置于木质展架上,釉色通常沉稳单一,造型严格遵从历史谱系中镇宅辟邪的功能符号。
然而相隔不远处的现代文创商店,瓦猫的存在状态截然不同。荧光色系的喷涂工艺覆盖了原始陶胎;金属质感的镶边与电子光效被附着于传统形体之上;尺寸被系统性地缩小重构,衍生为佩戴饰件、磁吸装置、数码设备保护壳等一系列依附性用品。传统语境中象征威慑的獠牙转化为设计线条的一部分,原始辟邪目的被解构,转而服务于视觉愉悦与日常实用需求。
在社区公共活动中心这一文化传习场所,瓦猫的制作过程呈现出多元介质融合。参与者在陶艺工作台前使用软性黄泥进行塑形。专业指导者提供的范本虽基于传统制式,但操作中并无严格限制 —— 花瓣形态被整合于头部结构;外覆织物元素以模拟披风;甚至球体或非对称部件被组合于基座之上。参与过程中使用的新型可塑性材料具备低收缩、易干燥特性,与传统陶土形成材料学差异。
这场器物形态演化,深深根植于 「非遗在社区」 等一系列政策构架。自 2000 年 5 月,云南省出台全国第一部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的地方性法规 ——《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起,即将消失的瓦猫及其制作技艺就被列为重点保护对象 。此后,随着非遗保护工程的推进,省内各地瓦猫及烧制技艺陆续被评为县级、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美术和陶瓷手工艺技艺类项目。土陶制作者或砖瓦工人转型为工艺美术师,得以在更高平台展示与发展这门手艺。
为推动非遗传承,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不少社区与传承团队合作,在公共活动中心、文化场馆开设瓦猫制作体验课程。同时,对传承人的扶持力度也在加大,为其提供场地、资金支持,助其改良工艺、开发新品。像昆明呈贡洛龙社区的非遗工坊,便在政策帮扶下,不断探索瓦猫制作的创新路径,让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结合。
当瓦猫群像从静止的屋脊陈列移入商业橱窗、文教空间甚至随身物品表面,其文化能指必然经历扩展与增殖。形态的碎片化与功能的泛化,既是遗产适应现代消费语境的应激反应,也是符号从公共信仰向个体审美让渡的物证。传统守护神兽在被微型化、轻量化、娱乐化的物理改造过程中,获得前所未有的流通广度与接触频率。古老仪式中的精神象征与商品橱窗里的潮流符号,在瓦猫这一载体的几何裂变中,构成当代文化 「活性保护」 的双生图景。 泥胎的物理嬗变成为城市文化新陈代谢中最直观的历史层积样本。(评论员 朱建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