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图文类 正文
【昆明第四届融媒体网评大赛】从城市更新看“宜居春城”
昆明信息港    08-07 15:31:34

昆明的老巷 ,是这座城市最柔软的褶皱 。青石板路上的凹痕里 , 藏着几代人的晨钟暮鼓 ; 斑驳的墙皮间 , 嵌着时光打磨的生活印记 。这两年 ,走在这些巷子里 ,总能在熟悉的气息里闻到些新味道 —— 那是「宜居春城」建设带来的细微改变 ,像春日的细雨 ,悄无声息地浸润着寻常日子 。

去年深秋 ,新闻里说昆明要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服务提升」行动 ,当时没太在意 。直到巷口那栋住了三十年的红砖楼开始搭脚手架 , 才恍然觉得这政策离自己这么近 。最先动的是下水管道 ,过去一到雨季就反水的单元楼门口 ,施工队挖开地面重新铺管 ,邻居们隔着围栏议论 ,有人说「这下不用再往楼下垫砖了」 ,语气里带着点盼头 。

改造没搞「一刀切」。楼体刷漆时 ,施工方特意保留了外墙上爬满的爬山虎 ,只是把枯藤修剪干净 , 让新叶能顺着新搭的支架继续生长 。 有住户提出阳台上的花架年久失修 ,施工队竟真的帮忙加固 ,还在楼前空地上辟出一小块「共享花台」,谁家里有多余的花苗 , 都可以挪过去养 。这种带着商量的改造方式,比想象中那些冷冰冰的规划更让人舒心 。

更惊喜的是社区服务的变化。巷尾那间闲置多年的杂物房,被改造成了「邻里驿站」。推门进去 , 靠墙的书架上摆着附近居民捐的书,中间的长桌上放着针线包和工具箱 ,谁家里缺个螺丝刀、需要缝补衣物,都能来这儿取用。周末常有志愿者来坐班 ,帮老人用手机查社保 , 教年轻人用社区 APP 报修家电。有次去借打气筒,撞见两位老人坐在窗边喝茶 , 说这里比家里热闹,「下楼就能找人说说话」 。

城市更新不是把老地方变成新地方,而是让老地方更适合生活 。 如今走在巷子里 , 青石板路依旧硌脚,但路灯亮了,晚上散步的人多了;墙还是老墙,但墙上多了居民自己画的壁画,画着巷子里的大青树和晾衣绳上的花衬衫;就连过去堆杂物的角落,也摆上了石桌石凳 , 成了孩子们写作业的露天课堂 。

新闻里说,昆明的城市更新注重「保留城市记忆,完善功能配套」,这话在老巷里得到了印证 。 那些看得见的变化 , 比如加装的电梯、拓宽的消防通道,解决了生活的痛点;那些看不见的用心,比如尊重居民的生活习惯、让改造跟着需求走,则温暖了人心 。

傍晚时分,夕阳穿过巷口的梧桐叶,落在刚刷过漆的门楼上。有老人搬着小马扎坐在驿站门口,看着孩子们在花台前追逐,嘴里哼着几十年前的调子。这大概就是「宜居」的模样 —— 不是推倒重来的光鲜,而是让老地方继续住着老熟人,让日子在熟悉的环境里,慢慢变得更顺心 。(评论员 朱建懿)

编辑:姚仲恒    责任编辑:昝娟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