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滇中腹地,安宁这座工业小城用三十载光阴,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体育发展之路。从“全国体育先进县”到亚洲顶级红土网球赛事举办地,这座小城以“小而精”的差异化路径,实现了体育与城市的共生共荣。
不盲目追求规模效应,安宁选择在特色赛事上精耕细作。昆明网球公开赛塑造了“东方罗兰加洛斯”城市品牌,温泉半程马拉松则巧妙融合当地温泉资源,形成独具魅力的赛事体验。数据显示,赛事期间当地酒店餐饮行业迎来显著增长,展现出体育经济的强劲带动力。
让体育真正扎根城市,安宁构建了立体化的全民健身体系。从遍布乡村的篮球场到蜿蜒7983米的螳川绿道,再到便捷的“15分钟健身圈”,完善的设施网络为市民运动提供了坚实保障。“县街村BA”等群众性赛事的热烈开展,更让体育融入了城市肌理。
创新性地打破行业壁垒,安宁开创了“体育+”的融合发展模式。“樱花季·田园跑”将竞技与赏景完美结合,“大黑山摩托车耐力赛”则为山地资源开发注入新活力。依托温泉资源发展的运动康复产业,以及12个专业训练基地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以体兴文、以文促旅、以旅带产”的良性循环。
然而,体育经济的培育绝非坦途。场馆赛后利用率不足、游客量波动明显,体育服务企业数量不足,配套产业薄弱制约深度发展。这些问题暴露出从“赛事经济”向“产业生态”转型的紧迫性。
面对挑战,安宁正在探索破局之道:将单一赛事扩展为“赛季”,通过增设业余赛事、训练营等活动延长价值链;大力培育社区联赛和青少年培训,让体育成为市民生活方式;积极引入体育服务机构,发展装备销售、运动康复等配套产业……这些举措旨在构建更加稳定的体育产业生态。
安宁的实践给出了双重启示:一方面要立足城市体量,在细分领域打造差异化优势;另一方面要深挖“体育+”潜力,实现产业协同发展。但更深层的意义在于,体育赋能城市不仅需要赛事带来的短期热度,更要建立“文化培育—产业协同—市民共享”的长效机制。
当体育超越竞技范畴,成为城市文化符号和生活方式时,才能真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持久引擎。安宁这座小城的探索,为同类城市发展提供了生动范本——体育可以成为重塑城市气质、激发发展活力的金钥匙。(评论员 潘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