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信息港讯 目之所及满山绿,深秋绿意逐变金。绿是昭通最沁人心脾的颜色,金是大地的回馈和群众收获的喜悦。从绿到金的色彩变换,从曾经没落的“小昆明”到现如今“苹果之城·世界鹤乡”的崛起,就是昭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浓缩写照。无论是去外地的昭通人,还是来到昭通的外地人,对于昭通的碧水蓝天、如茵绿草、清新空气,都能说出“子午卯酉”。
近年来,昭通大力推进“山水昭通”、“森林昭通”、“清洁昭通”建设,深入实施“生态立市”战略,昭通环保人躬身践行健康、节约、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昭通市环保局切实履行环境监察职责,积极探索昭通环境保护新路,以铁腕的手段推进环境污染防治,使得昭通环境保护的步伐迈得更坚实,昭通环境变化更加可喜。
水变“清”,生活变“绿 ”了
闲步望海公园,湖面如镜,水鸟低飞,湖周花草点缀,小径通幽,望海楼红木、白墙、青瓦,凤凰山青松、翠柏、飞瀑,好一派湖光山色。漫步省耕公园,这个曾是农耕文化边缘的残部,转眼蝶变成山丘绿树藏莺,湖泊映衬着蓝天白云,九曲回廊连接着水脉地气的国学文化公园,2018年这里还迎来了首批慕名前来的红嘴鸥,沙鸥翔集,如今昭通人在家门口就可以看海鸥,再也不用跑到昆明去了,这更是省耕山水“不负山水不负城”的初衷。
利济河、秃尾河是昭通人民的“母亲河”。曾经的“两河”碧波荡漾,水清岸绿,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昭通儿女。但是,后来由于污水排放、河道两岸建筑不断等多种因素所致,被古人称为“利济浮光”的利济河,水清岸美的秃尾河,被黑臭了30多年。
让河流重新回到以前的模样,是每一个昭通儿女的夙愿。为了彻底治愈“母亲河”的疾病,2014年昭通正式启动了中心城市“两河”治理项目,“两河”及时得到了“手术治疗”。“两河”治理中,作为“环境医生”的环境监测工作人员不定期抽检“两河”,为其把脉、问诊,及时掌握“两河”水质健康恢复情况。而环境监察支队则为昭通的绿水青山、蓝天白云保驾护航。
如今,经过四年的治理,利济河、秃尾河正发生着变化,昔日臭水沟正在蜕变为“水清、河畅、路通、岸绿、景美”的生态长廊。
自从昭通生态环境大变样以后,昭通居民的生活也变“绿”了,身处其中的居民或翩翩起舞、或慢跑健身、或休闲养生……这些已不再是记忆,而是重新成为现实。
昭通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是昭通人民碧水蓝天梦想的期盼。不简单的环境质量背后,更是昭通每一个环保人和环保部门工作者用酸甜苦辣烹制的“绿色美味”。
环保创新:运用信息化手段创新环境管理
“行随思变,应需而动”。随着环保信息化深入开展,昭通市环保局顺应新形势下环保工作趋势,于2016年8月启动“互联网+数字环保”项目建设。这从另一方面而言,也体现出昭通市环保局环境保护思维意识的转变。
让数据发声,提升环境管理水平。以前,平台不联通、数据分散等因素导致数据没有实现价值的最大化。如今,昭通市环保局创新环境监管模式,通过“电子眼”监测系统实时盯牢污染源,动态采样数据并实时传回视频,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形成全景式、立体化模型,为环保工作者及时掌握企业排污状况并进行智能化决策。不仅如此,数字环保平台还让唯一的数据在统一的平台上共享,最大可能地让数据信息流动起来,在决策、管理、业务中发挥最大的效益,避免浪费。
据悉,昭通市环保局目前已初步完成环保大数据管理平台的搭建,初步实现环境监控、业务综合管理、政务办公、应急响应、决策支持等功能。
据了解,这一系统自试运行以来,全市已有27家重点污染源企业接入在线监控系统。监控系统被称为“环保电子警察”,可全天候盯牢企业的污染排放口,从源头实时监控污染源。监测系统的建成将为今后昭通生态化提升、智能化监管,增加一道保险,使得环境监察、执法、管理的效能大大提高,为昭通更好地“守住一片蓝天、绿化一方群山、护好一江清水、建设一座果城”提供支撑和保障。
空气变得更“清”了
近年,在全国很多城市“霾声”一片中,昭通人却惬意地呼吸着清新空气。329天(统计至2018年11月27日)、353天、363天,这是近3年间,昭通人享受到的优良天气天数。
这是持续打好“蓝天保卫战”的最美收获。近年,昭通市环保局勇担环保职责,践行环保使命,铁腕治污留住蓝天白云,确保昭通空气质量迈向高标准,才结出昭通碧水、蓝天的硕果。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环境保护工作只有进行时,永远没有休止符,不管是作为环保部门,还是作为普通的环保人,都要在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全面树立“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理念,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强化源头管控,认真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战役。栉风沐雨、砥砺奋进,让生态环境保护之风吹遍昭通大地,就一定能让我们的秋城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让昭通变得更加让人羡慕和留恋,乡愁更浓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