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5月,我省共建立家庭医生团队15305个,居民签约率达46。27%,重点人群签约率达75。75%,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签约实现全覆盖。(1月30日《云南日报》)
家庭医生是缓解城市医疗压力,化解基层就医难题的有效举措,也是医疗体制改革的重头戏,可是从近年来具体的操作和效果看却并不尽人意。比如,大多城市存在着家庭医生签而不约或者履约不积极、不主动,群众不信任、不配合等现象。这些凸显了家庭医生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这一惠民举措的效果。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群众缺乏一定的健康意识,对家庭医生的重要意义和现实作用不了解、不理解,甚至不信任、不配合,给签约和服务带来障碍。另一方面缺乏政策激励和制度保障。虽然国家相关部委明确了家庭医生的发展方向,甚至出台了具体的指导意见,但是由于环境、人才和设施的短缺,导致一些地方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落实的并不理想。
如何来扭转这种局面?一是加强政策宣传,提升群众对家庭医生重要性的认识,为家庭医生工作开展夯实基础,加强健康宣传,提升群众健康意识,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升群众健康水平。二是从政策和制度方面进行设计,出台激励政策,提升福利待遇,鼓励和引导城市优秀医疗人才深入基层,培养全科医疗人才,配强基层医疗队伍。加强资金扶持,加大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医疗设备和设施的配置,提升基层医疗和服务水平,满足群众健康需要。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机制和考核激励机制,实施绩效工资、职称晋升改革,提高医生签约服务积极性。三是借助网络,提升就诊效率。比如可以开展网络远程诊疗,或者借助“一部手机办事通”这样的平台,将家庭医生与“我要看病”板块进行绑定,推出线上签约服务功能,实现网上导诊、咨询、缴费以及上门服务、日常健康指导、跟踪回访等,通过这些举措,提升基层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让家庭医生真正成为群众身边的健康守护神。
家庭医生是破解群众看病难的一张“处方”,如何确保这张处方有“疗效”,还需要全社会和各个医疗机构联合起来,提高重视,没有问题关注改进,遇到问题积极解决,这样才能释放这一举措的善意,才能得到群众的信任、支持和认可。(彩云网评特约评论员 刘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