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信息港讯 记者李丽朱 8月26日,昆明市水务局党组书记、局长储汝明在昆明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新闻发布会上向记者通报了昆明市城乡水利基础建设和水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工作,对未来进一步打造人水和谐城市作出展望和要求。
统筹城乡发展 水利基础设施取得可喜成绩
储汝明表示,为了确保昆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供水安全稳定,昆明市高度重视水资源开发利用工作。自上世纪80年代末,昆明市先后在滇池流域实施了松华坝水库加固扩建、“2258”引水工程。在滇池流域外实施了掌鸠河引水、清水海引水工程。形成了以云龙、松华坝、清水海三个大型水库为主,大河、柴河、宝象河三个中型、自卫村小型水库及天生桥抽水站为辅的“七库一站”供水格局。
据介绍,为发挥水利设施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中的作用,增强抵御洪旱灾害的能力,我市按照省委、省政府加快实施“兴水强滇”战略的决定,围绕民生水利、和谐水利,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截止2018年底,全市建成“五小水利”工程51万件,兴建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3800处,解决和改善了146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践行生态文明要求 水资源节约管理保护成绩显著
发布会上,储汝明介绍为把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昆明市积极响应中央、省的号召,牢固树立和践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在水资源管理方面,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提升水资源保障能力。牢固树立以水定城、量水发展的理念。
为了加强城市水源保护工作,成立了昆明市重点水源区保护委员会,创新城市饮用水源地管理保护模式;建立水资源受益区反哺保护区的水源保护生态补偿机制。由8个用水县区每年上缴3000万元水源保护专项资金,从退耕还林、“农改林”、产业结构调整、清洁能源、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生态环境建设等12个方面对主城七个饮用水源地进行扶持补助,逐步构筑起了“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
昆明市从区域流域入手,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出台工作方案、编制实施专项规划和技术标准体系,创新出台《昆明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办法》强化了建设管控。截至目前,昆明市已实施海绵城市建设面积53平方公里,已建成316个海绵型建筑与小区,78条海绵型道路,73个海绵型公园绿地,5.4万亩湖滨生态湿地(林地),17座雨污调蓄池。
强化河湖保护治理 打造人水和谐城市
据储汝明介绍,2017年底昆明市较国家要求提前一年全面建成河长制,在云南省首先开展河道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出台河长述职、河长制工作问责及考核激励制度,在全省率先建成河长制信息管理系统并上线运行。据了解,2019年上半年,昆明市25个国考、省考断面中优良水体比例为68%,综合达标率为96%,分别比去年同期提高12个、28个百分点。
此外,昆明市还加大了河湖生态景观建设力度,努力构建河湖生态水网,改善河流生态健康状况,提高水系连通程度,增加亲水景观和滨水空间,将昆明建设成为碧水长流、花香满城、人水和谐的水生态文明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