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菜、做饭、带孩子……这些被人们称为“老漂族”的随迁老人来自五湖四海。他们为支持儿女事业、照顾第三代而离乡背井,来到子女工作的大城市,做着几乎一样的工作。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数据,我国现有随迁老人近1800万。(10月9日《北京晚报》)
所谓“老漂族”,就是指那些为了照顾子女而不得不从家乡暂时移居城市,跟随子女一起生活的老年人群体。在很多人看来,跟随子女进入城市,不但生活水平提高了,还能享受到一家人团聚的天伦之乐,不是好事吗?但这只是事情的一面,还有一面却充满了无奈、心酸与苦涩。很多“老漂族”从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家乡到了陌生的异乡,好像一棵大树被人连根拔起一样,往往会遭遇语言不通、水土不服、生活习惯差异等等问题,导致难以融入当地社会。在这种情况下,孤独、寂寞就构成了“老漂族”精神世界的主要内容,很多人甚至到了精神抑郁的程度。
进城的“老漂族”,首先面临的是融入子女家庭的问题。因为城乡差异、生活习惯、个人性格等等,矛盾和心结总是难免的。而随着时日的推移,好不容易融入了子女的家庭,他们又面临融入城市生活的难题。公交、地铁不懂怎么乘坐;公园不是本地人不给免费进;生病了医院不能异地报销医保;连去菜市场买个菜,都可能因为语言不通而困难重重。所有这些,就如挡在进城“老漂族”面前的一道道屏障,让他们在城市的生活倍感艰难。
即便面临种种不如意,但是站在人伦亲情的角度,老年人也无法做到“说走就走”,扔下儿女不管,毕竟子女要忙于工作和事业,如果自己甩手就走,孙辈们由谁来照顾?为此,很多老人都把进城帮子女带孩子形容为被判了“有期徒刑”,只有等孩子上学了,自己也就“刑满释放”了。此刻的无奈之情,可见一斑。
既然“老漂族”的出现是中国城镇化过程中的一个必然,那么我们只能客观面对,从各种角度和层面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消除他们的漂泊感,让他们在帮助子女的同时,也能够安享晚年。首先站在子女的角度,要让老人体会到家庭“主人”的感觉,而不能把父母当成了照顾孩子、买菜做饭的保姆,当与父母在教育子女、生活习惯上出现差异的时候,多站在父母的角度考虑,尊重他们的意见。与此同时,遇到比较长的假期,也要学会给父母“放假”,让他们回到家乡去纾解乡愁,以解相思之苦。
其次是站在政府的角度,要做好外地户籍随迁老人与迁入地城市社会福利、医保报销、养老保险等方面的制度衔接。同时健全社区养老照护体系,以缓解随迁老人可能面临的生活难题。换句话说,就是要在政府的主导下,积极构建异地养老的社会支持体系,实现让“老漂族”“心安即故乡”,进而将“他乡作故乡”。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减少他们内心的漂泊感,增加他们的归属感。(特约评论员苑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