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三代,女婿接棒
何永才、王国礼、张小江
虽不同姓
但扛起的是守护绿树青山的共同梦想
第一代护林员:爷爷何永才
“曾经皋兰山上一棵树,
白塔山上七棵树”
今年70多岁的何永才
是甘肃兰州的第一代护林员
20多年前兰州南北两山植被稀少
山上黄土裸露,生态脆弱
一刮风尘土飞扬
早年
人们描述兰州的“荒山秃岭”:
“皋兰山上1棵树,
白塔山上7棵树。”
2000年
兰州成立南北两山环境绿化工程指挥部
何永才第一时间报名
成为“林一代”
那时尚未成立护林点
每天早晨
护林员们背上馍馍、水和树苗
扛着铁锨就上山了
起初山上的一棵棵树苗
都是护林员肩挑手扛带上山的
据何永才回忆:
“当时山上光秃秃的,
一点阴凉都没有,
经常晒的大家头晕目眩。
走路6小时,干活3小时,
由于山路难行,
每天要步行10多公里去山上栽树、浇水,
路途上耗费大量时间精力,
膝盖磨损严重,经常腿疼,
这么多年也不知道走破了多少鞋。”
现在已经退休的他
经常还是会到山上走一走、看一看
看看自己精心照料过的这片山林
第二代护林员:岳父王国礼
“见证南北两山披绿装”
何永才年事渐高
一天晚上,他将女婿王国礼叫到跟前
语重心长的说:
“我老了,干不动了,
这份工作一定要有人接手。
你先试着干,
日子久了就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
王国礼听着只是默默点头
第二天便扛起工具跟岳父上了山
接过岳父班的王国礼
每天一大早洗漱完毕
给保温瓶内装满开水
再往口袋里塞上个馍馍
就驱车前往水磨沟东山脚下
然后再徒步上山
由于山大地多
有些地方喷灌不到
需人工浇水
干活到了中午
为了节省来回路途的时间
王国礼并不回家
坐在树下,掏出馍馍
把水倒进壶盖子里
砸吧着水吃干馍
“我现在看到栽了这么多树,
心里非常开心。
以后儿子、孙子都会说,
这些树是我爷爷、我爸爸栽的,
很有自豪感。”
王国礼说
第三代护林员:女婿张小江
“如今的兰州四季有绿,三季有花”
32岁的张小江
看着爷爷和岳父守护着的这片青山
产生了当一名护林员的愿望
学习着岳父摸索出的“巡山”
和给树苗“看病”的诀窍
张小江走进了林场
张小江说:
“在这座山上,
从荒山到有点绿色再到绿树成荫,
爷爷和岳父倾注了大量心血。
我现在接过他们的班,
我们一代一代接着干,
空气总会越来越好,
生态也会得到改善”
随着国家的富强
生活条件变好了
护林员的生活也有了质的改变
上山护林再不是一件艰苦的事情
这成片的树林就像自己的孩子
需要看护
原本荒凉的南北两山
已披上了厚厚的绿衣
全球从2000年到2017年新增的绿化面积中
约四分之一来自中国
贡献比例居全球首位
其中42%来自植树造林
正是因为
像何永才一家一样的
代代护林员的坚守与付出
他们绿了荒山,白了头发
守护了我们的绿水青山
守护绿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