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信息港讯 记者曹月 为推进云南省美丽河湖建设,近日,省林业和草原局发布《云南省美丽河湖建设林业和草原行动计划(2020-2023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到2023年,云南将力争完成新一轮退耕还林400万亩,完成100万亩防护林建设,重要湿地力争达50处,国家湿地公园不少于18个,重点河湖湿地保护区域面积达50万亩。
《行动计划》将全面加强森林、草原、湿地三大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从今年起,每年推进12个以上湖泊、24个以上河流、52个以上水库水源地、10个以上水利风景区和6处重要湿地实施美丽河湖建设林业和草原行动。到2023年,列入名录的90%以上的湖泊、80%以上的河流、80%以上的水库水源地、30%以上的水利风景区和全部重要湿地实施美丽河湖建设林业和草原行动。
《行动计划》将通过退耕还林、草原保护修复、防护林建设、石漠化治理、美丽公路建设、湿地保护修复、天然林保护修复、森林抚育、涉河湖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等9项行动,推进河湖的生态、景观建设。
到2023年力争退耕还林400万亩 造林330万亩
《行动计划》指出,2020年-2023年,云南将继续争取国家将我省严重石漠化耕地、易地搬迁腾退耕地和国土二调范围外25度以上坡耕地等耕地退耕需求纳入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实施范围,逐年安排实施。2020年起,争取新一轮退耕还林每年按100万亩左右规模推进;到2023年,全省力争完成新一轮退耕还林400万亩。
全省将深入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在45个石漠化综合治理重点县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林业生态建设任务。到2020年,完成造林任务135万亩,其中人工造林35万亩、封山育林100万亩;到2023年,完成造林任务330万亩,其中人工造林80万亩、封山育林250万亩。
鉴于昆明至丽江、昆明至西双版纳2条高速公路沿线近视距区域植被不完整,整体景观破碎杂乱,未形成连续联通的绿色廊道。这2条高速公路沿线将采用荒山造林、桉树替代、景观改造等8种方法进行绿化。今年年底,将完成2条高速公路中线两侧100米产权外的区域实施绿色廊道工程,建设任务6.6万亩;到2021年底,力争完成在公路视野范围内绿色廊道工程以外区域实施增绿复绿工程,建设任务11.4万亩。
保护修复天然林 今年将封山育林30万亩
《行动计划》提到,将把符合区划条件的江河源头、江河两岸、重要湖泊水库及重要饮水工程水源汇水区等区位的林地纳入公益林管理,严格保护,合理补偿;河湖面山天然林全部纳入保护范围,停止天然商品林商业性采伐。今年将开展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设,其中,人工造林15万亩,封山育林30万亩。
为了构建防护林体系,将在全省长江流域59个县(市、区),珠江流域17个县(市、区)实施防护林建设。今年要完成防护林建设任务38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8万亩、退化林修复20万亩;到2023年,完成防护林建设任务100万亩,其中人工造林45万亩、退化林修复55万亩。
为进一步提高云南省的森林质量,将建立完善森林经营制度体系,将森林采伐限额纳入森林经营方案进行管理,规范规划和编案制度,对森林进行科学经营管理,实行森林经营全过程的全林经营。在2020年力争完成350万亩森林抚育任务,到2023年力争每年完成300万亩以上森林抚育任务。
今年至少要有18个国家湿地公园 完成自然保护地现状评估
针对自然湿地面积萎缩、功能退化等问题,《行动计划》指出,将在重要湿地实施湿地保护项目,通过开展湿地生态效益补偿、退耕还湿、湿地保护与恢复,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对退化湿地进行修复,开展湿地可持续利用示范,加强小微湿地保护和建设,逐步扩大湿地面积。
2020年,全省重要湿地力争达50处,国家湿地公园不少于18个,重点河湖湿地保护区域面积达50万亩,争取实施湿地保护项目10个;到2023年,全省重要湿地不少于50处、湿地公园不少于20个、重点河湖湿地保护面积力争达70万亩,实施湿地保护项目30个。
为了加快构建具有云南特色,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在今年,全省要完成自然保护地现状评估和勘界立标,编制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方案。加快自然保护地规划和建设、优化自然保护地范围与管控区划。到2023年,逐步规范自然保护地资源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