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
202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今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千年追求的梦想。
1979年以来,随着“小康社会”的概念被提出,时代的浪潮滚滚向前,无数积极投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建设者们始终昂首阔步,将坚实的步伐刻印在这份答卷上。
为了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宏伟目标冲刺,云南发展的每一步都稳扎稳打。如今,站在2020年,这个穿越无数苦难与辉煌岁月的日子,我们执着的梦想已触手可及。为记录下这特别奋斗历程,昆明信息港开展“身边的小康”图文短视频征集活动,用更有温度的作品,讲述身边的小康故事。
本期我们选取“闲心拾遗”所作的《又到一年晒秋时: 楚雄的金黄一定会让你心动。》一文编发。全文如下: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图/文:李光洪
每年的冬季,随便走进楚雄的每一个彝族村寨,房前屋后满眼的金黄一定会让你心潮澎湃。党和国家政策好了,民生极大改善,特别是淳朴的彝家人特知足,家家户户幸福感满满,在这里,你一定会被一种情绪感染:你能从每一个彝族人笑容里,感受到能作为一名中国人、生活在这样的好时代而发自心底的自豪!
嘉谷隐丰草,草深苗且稀;
农夫既不异,孤穗将安归。
常恐委畴陇,忽与秋蓬飞;
鸟得荐宗庙,为君生光辉!
这是诗仙李白的佳作,李大人虽终日“百事尽除去,唯余酒与诗”,但无疑对于晒秋也是知道一些的。然而对于云南楚雄彝家也有晒秋的传统,这老李家的或许就不晓得了。
我原本就不善写文字,属于一个静不下心来的粗人,到处走走拍点照片倒是喜欢,而对于有此嗜好之人,一个饱满的秋天是最经不起诱惑的,一不小心就会挠痒了摄影人的眼,甚至还会撩动诗人骚客的心,且年年如此。
今年的彝家晒秋来得有些晚,10月份连续低温让田地里的秋获久久进不了家门。
包谷垂在枝干上褪不下衣裳晒晒胳膊大腿,南瓜赖在地里无人翻身晒晒肚皮,也罢,那里晒也是晒,回家也不过是迟早的事。
与往年一样,今年晒秋还是在彝家各户的房前屋后、院心屋顶。
家家户户青瓦白墙灰线条搭配着红与黑的主打色。入秋便被铺上层层金黄,彝家人是透心里的满 足,田地对彝家人春播夏管的承诺一一兑现了。
家喻户晓的晒秋,定是指江西婺源的篁岭古村,而这个因晒秋而闻名的地方,已不再是纯粹而朴素的晒秋,早已被打上了文化符号。
或许更多的,是已经成为“表演”需要而晒秋。他且不论,仅从旅游创收与传统延续深度契合的角度来说也未尝不可。
彝家晒秋“佐料”不多。就像彝家汉子的脾气,一向是直截了当少了那些筛子簸箕,要么就一块五彩条纹布就地铺开,要么一棵木杆编串挂起,最纯粹的是什么都不用,水泥地上直接开晒,任由秋获日浴阳光夜沾秋露,这才叫接地气呢!
彝家晒秋豪迈大气。一入秋家家户户都嫌房子小,相遇问上一句“老俵,今年你家收了多少?”“不多不多,才10多吨。”
秋收产量以吨计,这才叫彝家人的豪气。如果用筛子簸箕来晒,我数学不好,想想都头绿。
彝家晒秋虽然没有“元素符号”,但彝家传统印记却依旧浓厚。
每每走进寨子,除了满眼的色彩,少不了有故事的姑娘房,闷香的罗锅饭,撩嘴的老腊肉。
其实,最不得了的是那勾魂的左脚调和拌脚的彝家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