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县区园区 正文
晋宁区“五心”编“五线”织就党史学习教育“网”
昆明信息港    07-22 18:02:37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晋宁区深入谋划,高标准、高质量推进,用“五心”编“五线”,精心统筹织好“组织网”、静心学习织好“思想网”、创心谋划织好“覆盖网”、用心讲述织好“宣传网”、真心为民织好“服务网”,织就了一张党史学习教育“立体网”,推动晋宁区党史学习教育全面覆盖、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人心。

精心统筹,编好“基础线”,织就“组织网”

晋宁区高度重视党史学习教育,把党史学习教育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扛在肩上,抓在手上。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区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抽调人员组建了综合协调、材料简报、实践活动、宣传报道4个工作小组,并建立完善领导小组工作规则、办公室工作细则、党史学习教育经费管理制度、信息报送制度等一系列工作制度,有力保障党史学习教育扎实高效推进。二是注重科学谋划。制定出台《昆明市晋宁区关于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对9个方面23项工作进行任务分解,制定区委常委班子党史学习教育实施方案,细化目标要求、明确责任分工,分别制作工作任务推进表,挂图作战,有序推进,做到既完成规定动作,又结合实际有所创新。三是加强学习动员。常委班子带头,党员干部跟进,积极参加中央、省委和市委党史学习教育宣讲报告会和动员会,组织召开区委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区委和各级党委(党工委、党组)先后举行理论学习中心组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学习研讨,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深刻认识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提高站位、统一思想,为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四是完善工作机制。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建立了党史学习教育周碰头、月调度、季督导工作机制,对重点工作及时进行研究调度,确保每项活动不走样不变形,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切实编好“基础线”,织就“组织网”,形成以上率下、上下联动的党史学习教育新格局。

静心学习,编好“理论线”,织就“思想网”

创新学习方式,丰富学习内容,突出用准规定教材、用好榜样人物、用活红色资源,让学习教育既能上“接天线”又能下“接地气”。一是用好指定教材。及时订购发放2.6万余本习近平同志《论中国共产党历史》等指定学习材料,通过各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读书班、专题党课、专题培训、主题党日、“三会一课”等多种形式组织党员干部开展专题学习。开展“诵党史百篇、庆建党百年”主题活动,全区各级党组织每周一、三、五每天开展不少于1小时的集体红色经典诵读和交流研讨。截至目前,参加党员干部达12.3万余人次。二是用好榜样人物。以晋宁融媒矩阵为主阵地,借助学习强国APP“人物”栏目中丰富的榜样人物学习资源;深入挖掘本地榜样人物资源,围绕9名优秀老党员制作《榜样》宣传片,组织3000余人次观看;组织先进模范到基层宣讲,讲好革命先烈、劳动模范等榜样故事,覆盖800余名退休老干部及群众;围绕晋宁本土“光荣在党50年”1610名老党员及革命先烈的党史故事,依托全区乡镇(街道)微信公众号、微信群发布“党员微故事”“党史小课堂”等220余期,辐射党政机关干部及群众4.1万余人;充分发挥区名人名贤堂、六街镇乡贤馆的作用,广泛开展榜样教育,用好榜样人物这本党史学习教育的“活教材”。三是用活红色资源。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注入本地元素,深入挖掘晋宁党史故事、革命遗址资源,以地系人、以人叙事、以事证史,讲好本地的红色故事。编印《晋宁区革命遗址通览》《晋宁革命烈士英名录》,提升改造晋宁党史陈列馆、双河革命烈士陵园,打造夕阳乡木鲊村红色旅游线路、上蒜人民公社旧址教育基地等项目,用好用活昆阳三小“重走长征路”红色教育体验点、区税务局党史税史展览厅。号召全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静下心来学习,学理论、学榜样、学事迹、学政策……编好“理论线”,补足精神之钙,织就“思想网”,筑牢信仰之基。

创心谋划,编好“输送线”,织就“覆盖网”

扎实开展各种形式的党史学习教育,以创新灵活的方式,让学习教育活起来。一是传承红色基因,赓续革命精神。区委常委班子带头到双河革命烈士陵园、昆阳县第一个党组织诞生地夕阳木鲊村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现场教学活动。组织党员干部到石林县圭山、寻甸县柯渡及本区的长松山革命烈士陵园、盘龙山革命烈士陵园、六街烈士殉难处、晋宁党史陈列馆等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现场教学200余场次,参加党员干部2.1万余人次,分五批组织全区250余名副科级以上党员干部到西柏坡、延安等红色教育基地参加现场教学体验,2.2万人次参加党史知识线上线下现场教学活动。二是坚持活动引领,寓教寓思于乐。以红色经典诵读、党史知识“大比武”、群众性文艺演出、红歌比赛、党史故事大家讲、现场教学、线上线下教学等形式,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举办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红色经典诵读比赛、“红土地之歌”演讲大赛、党史知识和党建业务“大比武”、庆祝建党100周年群众文艺汇演、庆祝建党100周年红歌快闪、喜迎建党100周年书画摄影展、党史故事大家讲等文艺和文化活动,共计5200余人次参加比赛活动。三是聚焦青年少年,厚植爱国情怀。全区青年团员积极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组建百名宣讲员”“百场宣讲下基层”等“五个100”系列活动。组建青年讲师团和小小红色宣讲员队伍100人,开展宣讲70场,覆盖团员青年1300余人。志愿服务70余场次,服务群众3000人次。在中小学开展“开学第一课——学习党史,致敬英雄”活动,将“四史”作为思政教育的第一课,通过主题班会、队会、主题团日等活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7000余次,覆盖中小学生27.8万余人次,积极引导青少年知史爱党、知史爱国,让红色的种子在新时代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四是创新学习载体,丰富教育形式。立足“随时学、深入学、灵活学”,晋城镇推出“七点半”主题学习活动,每周确定两个轮值站所(部门)或村(社区),接力诵读党史知识,分专题录制音频资料,利用微信公众号、“大喇叭”等载体,每天早晚7:30两个时段,在机关和广大农村(社区)进行发布或播放,让党史学习教育入脑入耳。区人大机关借助已有的“人大讲坛”平台以及读书学习讲课制度,将党史学习宣讲融入其中,不断充实人大讲坛内容,丰富党史学习宣讲载体。五是创新学习方式,提升学习质量。晋宁区各级各部门扎实抓好“规定工作”,创新“自选动作”,做到“规定动作”精准到位,“自选动作”丰富多彩,有力推动全区党史学习教育全面高质高效开展。区公安分局推出“12345”学习法,组建“一个专班”、开列“两张”清单、实现“三级联动”、坚持“四式”联学、做到“五个”结合,将党史学习教育与政法队伍教育整顿结合起来,有效提升了学习教育质量。昆阳街道打造“1+3+3+3”模式,聚焦“1个目标”、狠抓“3项学习”、用好“3本教材”、做实“3篇文章”,掀起党史学习教育热潮。六是“理论+文艺”宣讲,接地气暖人心。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报告会、走基层与文艺宣讲齐头并进,着力增强党史宣讲的吸引力、感召力。组建区委宣讲团深入全区各乡镇(街道)、各单位各部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宣讲19场,各乡镇(街道)、各单位各部门分别组建宣讲小分队,深入基层开展党史专题宣讲活动。精心创作文艺类宣讲作品20余个、语言类作品30余个,集中为党员干部进行宣讲,组织文艺宣讲巡回演出4场次,覆盖党员干部群众1.2万人次。昆阳街道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家门口的红色课堂,在30个村(社区)设置授课点,通过家门口的红色课堂,打通理论宣讲的“最后一公里”,依托微党课、红色故事大家讲、朗诵、小品、花灯等多种形式,以群众通俗易懂的语言,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讲“活”党史中的“真理”故事、“家国”故事,认真编好“输送线”,织就“覆盖网”,让“红色基因”输送到全区每一个人的血液中,实现党史学习教育全覆盖。

用心讲述,编好“旋律线”,织就“宣传网”

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原则,灵活运用晋宁融媒矩阵及各类宣传平台,让党史学习教育在全区“热”起来。一是强化网络宣传。依托区属媒体,用“红色讲堂”的方式,持续转载“党史百年天天读”,增设“学党史 悟思想 办实事 开新局”“党史教育”“建党百年”“党史百年”“数风流人物”“中国共产党100周年”等近10个栏目和话题,通过官方微信、微博、晋宁电视台、融媒APP以及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发布平台发布,先后刊发、转载建党百年相关稿件近2000篇。二是强化专题宣传。编印《晋宁区党史学习教育简报》及时反映党史学习教育工作开展情况,让全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熟知,目前共编印工作简报29期,被省级采用1期,被市级采用2期,被上级综合采用5条。及时发现和总结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经验、工作亮点,在各级各类媒体和宣传平台推送简报、宣传报道文章、视频、简讯等150余篇(条)。三是强化主题宣传。精心策划“百年风雨奋斗路,绽放晋宁新芳华”主题宣传活动,通过短视频征集及系列人物采访展示晋宁区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厚积成势、奋发有为,经济发展取得新成绩、新变化和创新发展的新动能。目前,共征集到短视频作品204个,全网话题阅读量近300万。推出3期系列报道,以鲜活的人物和故事为载体,折射近年来晋宁区各领域的发展变化。四是强化社会宣传。制作张贴党史学习教育宣传画4.7万余份,制作安装建党100周年大型宣传牌13面。在城区行政中心、公园广场、主要交通路口设置安装城市小品7座。在城区重点区域制作安装建党100周年宣传画、展板300余块。在城市主干道、全区各级机关单位、农村社区、厂矿企业设置灯杆道旗700块,悬挂党旗国旗4400余面,同时,利用宣传栏、黑板报、电视、微博、微信、LED屏、学习强国平台等阵地,有效加强社会宣传,编好“旋律线”,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织就“宣传网”,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提升学习成效。

真心服务,编好“清单线”,织就“服务网”

始终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效体现在行动上、落实在工作中,切实为群众解决了一批“急难愁盼”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一是坚持以上率下。区委常委班子率先垂范,将常委会开到最基层,共同研究推进夕阳乡木鲊村红色旅游项目,并现场解决14公里山区道路破损亟需修复问题。制定晋宁区“民生实事计划”10件,区委常委班子(个人)“为民办事清单”47件,内容涉及乡村振兴、生态环保、农村人居环境、优化营商环境、老旧小区改造、社会治理等方面,做到一项目一方案,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员,定出任务推进表,千方百计协调项目筹措资金,有序推进。二是倾力为民办事。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迅速跟进,将“我为群众办实事”与学习教育、与改革发展各项目标任务有机结合,将业务工作与党员“双报到双服务双报告”、志愿服务等紧密结合,紧扣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急难愁盼”问题,扎实开展多种形式的“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全区1102个党组织围绕身边人身边事办实事,共制定“民生实事计划”2505件,截止7月10日,已完成1325件,完成率52.9%,15795名党员制定“为民办事清单”18144件,截止7月10日,已完成9271件,完成率51.1%。区财政局拨付就业专项资金690.29万元,确保公益性岗位和社会保险补贴等全面落实,拨付困难群众救助资金4261.84万元,安排农村危房改造资金200万元,切实为困难群众解难解困;安排重点产业发展扶持专项资金3000万元,支持企业尽快复工复产;区市场监管局在窗口工作中推出全程“陪伴式服务”,助力企业快速进入市场,快速经营发展;区农业农村局举办高素质农民培训19个班,培训人数1398人,发放各类科技宣传资料1398份,为全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添砖加瓦;区司法局结合典型案例,编制成法律服务手册3万份,通过全区9个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37个公共法律服务站,借助大喇叭、公示栏、走村入户发放等方式将法律服务手册送到辖区花衣、菜农手中,切实解决花农、菜农面临的“老大难”问题;区水务局加大人饮工程项目建设,开展抗旱保供水行动,有效解决了昆阳、宝峰、二街等片区群众饮水困难;昆阳街道实施老旧小区基础设施更新改造项目,有效提升了人居环境;宝峰街道通过吹响“书记集结号”,小河口村党总支组织30名党员干部修补进村道路,硬化72米、修补回填900米,在雨季来临之际解决了村民出行的难题。三是强化检查指导。建立动态检查指导机制,及时了解掌握全区各级各部门为民办实事情况,确保为民办实事有统筹、有进度、有成效。5月下旬,由区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成员带队,组成4个检查指导组,分别对区财政局、昆阳街道等20家重点单位、乡镇(街道)进行了检查指导,并提出相关意见建议,促进为民办实事落地见效。(供稿:晋宁区党史学教办)


编辑:薛江涛    责任编辑:杨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