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上嬉戏的滇金丝猴、自然保护区里的记得住乡愁的彩鹮、湿地里翩翩起舞的水凤凰,云岭大地上无处不蕴藏着绝美的生物多样性,第24期我在彩龙当大V邀请到三位生态摄影师:张志刚(牦牛影像)、薄发(王勃)、维梅,看他们用镜头描绘极具云南特色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耗牛影像:“我是喜欢往高海拔地区跑的摄影师”
从张志刚(牦牛影像)1999年第一次踏上青藏高原开始,他从未停止对高原的热爱,“高原上的雪山、草原、河流、湖泊,不仅仅是我镜头里魂牵梦绕的心灵故乡,更是牦牛、藏野驴、藏羚羊和斑头雁、赤麻鸭等等野生动物的家园。”张志刚说。
渐渐地,张志刚不再满足于静态影像的创作,然而优质的影像并没有那么容易制作,需要长时间的素材积累,画面拍摄、声音采集以及剪辑制作都得仔细琢磨,特别是野生动物的题材,时机常常转瞬即逝。但是看着自己的作品,张志刚又觉得很值得。“从相机到摄像机,从照片到多媒体,我用流动的影像记录下山川大地的四季美景,特别是奔跑和飞翔其间的野生动物,这让我的影像生命更加丰富多彩。”
《高原的鸣叫》。彩龙网友:牦牛影像
云贵高原的得天独厚和丰富物种让他很早就关注云南,关注云南的野生动物。2020年,张志刚在彩龙社区发了一些生物多样性的微记录片,包括展现滇金丝猴趣味日常的《雪山精灵的家》,以及来自滇东北黑颈鹤越冬地的珍贵影像《高原的鸣叫》等等,获得了彩龙网友的好评。
“世界上有很多不同的语言,却有一个相同的声音叫‘妈妈’。妈妈的妈妈还有妈妈,那就是我们的‘地球妈妈’。”9月11日,张志刚参与制作的COP15主题曲《地球妈妈》MV首次亮相,然而,MV的制作过程并没有那么顺利。这么重大的题材,这么动人的歌曲,跨越语言、跨越物种的共同情感,如何才能用影像来表达?这个问题困扰着张志刚和主创,在反复修改方案,日晒雨淋的辗转拍摄后,《地球妈妈》MV得以顺利发布。“一切的紧张与辛苦,在孩子们放声歌唱的那一刹那,都值得了。”张志刚说。
随着COP15的顺利召开,生物多样性保护逐步走进普通人的视野,作为摄影师,张志刚也想为物种保护出一份力:“我将继续用影像的力量来记录自然,做大自然的搬运工。相信美好的力量会通过我的作品,走入人心。”
薄发:“魂牵梦萦般地爱上了鸟类摄影”
王勃(薄发)走上鸟类摄影之路其实早有预兆,退休前的王勃是“云南广电系统老兵”,那时的他就喜爱摄影,退休后更是花大量时间投入到摄影中去,在接触到昭通大山包的黑颈鹤后,王勃魂牵梦萦般地爱上了鸟类摄影,彩鹮、紫水鸡、黑颈鹤,几年间,王勃捕捉了无数张珍稀鸟类的影像。
《彩鹮》。彩龙网友:薄发
王勃第一次与彩鹮结缘是2017年,那时的他只是“跟着鸟友凑热闹”,虽然拍摄了几千张,但王勃不大满意,“大多是表浅的纪录版”。他听“鸟友”们说,彩鹮是一种非常珍稀的鸟类,不会年年都来,所以这次的拍摄机会十分难得。直到2019年,王勃刚听到彩鹮现身的消息就立马动身,这一次,王勃捕捉到了精彩的瞬间。“真正精彩的彩鹮,是少有人为干扰或远离人群的那种状态,是那种平静、祥和、生态、自然的精灵呈现!”王勃说。
在COP15召开前夕,昆明信息港彩龙社区推出了“2021COP15春城之邀——一粒来自昆明的种子”活动,王勃拍摄的作品《蓝喉蜂虎的欢爱》《黑颈鹤的高原情歌》《鹬水情深》《鹦鹉翩跹满眼春》入选其中。
云南一个省记录的鸟类物种数就可媲美全球鸟类最丰富的前20位国家,其拥有的鸟类物种数占全国鸟类种数的2/3以上,并且有6%以上的鸟类在中国仅分布于云南。“由此可以看出云南省在世界和中国鸟类保护中的重要性,所以说保护好云南鸟类,也就是为世界和中国鸟类做出的重大贡献。”王勃说。
维梅:“万物和谐共生的美好景象不只留在图片上”
相比起深入高原、密林中探寻生物多样性的摄影师,维梅相信在城市的日常生活中也能捕捉到生物多样性。“不论是城市里的一草一木,还是湖泊湿地、森林高山,甚至菜市场里都蕴含着的生物多样性的神奇与美妙。”因此,维梅将视角对准城市,发掘深藏在城市中的生物多样性之美。
今年3月初,维梅开始在彩龙社区发布关于云南生物多样性之美的第一个帖子《鸟语花香万物春》,表现云岭春天,万物复苏,鸟语花香的美景,到目前为止,已发布了600余幅作品,其中不乏云岭大地的多样生物,但更多的将镜头聚焦到湿地的生态环境上。
《滇池风光》。彩龙网友:维梅
可以说,维梅是拍摄湿地的专业户了,昆明周边的宝丰湿地、星海湿地、王官湿地、捞鱼河湿地,维梅都转了个遍。今年,维梅在滇池附近湿地拍到了被称为水鸟“大熊猫”的极危物种青头潜鸭、 “鸟界超模”的黑翅长脚鹬、“凌波仙子”水凤凰,这些都说明滇池的生态在变好。“沿湖徒步行走,闻花香、听鸟语,看朝霞暮云,赏日出日落,蓝天白云下打卡拍照,是市民喜爱的休闲项目,高原明珠正逐步绽放昔日光彩。”维梅说。
COP15在昆明召开让维梅很兴奋, “生活在云南昆明的我,将从自身做起,身体力行”,作为一个生态摄影师,维梅希望将自己的生态摄影作品传播出去,“让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些万物和谐共生的美好景象不只留在图片上,更留在大自然,留到明天。”
COP15第一阶段的会议虽然结束了,但是生态保护的脚步绝不会就此停下,生态摄影师们播撒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种子会逐渐在人们心中发芽,转化成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际行动。(昆明信息港 记者王素晶 实习记者杨燕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