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村中梨农场香梨成熟
漾濞县金星新村全景
2021年5月21日,漾濞彝族自治县发生6.4级地震,造成民房受损16686户,全县电力设施、公建设施、交通基础设施、市政设施、水利工程等不同程度受损,直接经济损失达18.7亿元。截至目前,全县民房恢复重建工作已圆满完成,灾区群众的住房比地震前更安全、更稳固。39个公建项目正如火如荼推进,建成后将大大提升灾区教育、医疗、交通、水利、能源、市政等各方面的基础设施条件。
灾区站起来
站在漾濞县苍山西镇秀岭村大地埂村民小组集中安置点上,只见13栋黄色外墙的新房已建起,秀岭村党总支副书记张朋先介绍,地震造成全村4个村民小组22个自然村297户1207人全部受灾,房屋及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受损严重,造成经济损失2.3亿元。
“我已经60岁了,这样的大灾大难第一次经历。”秀岭村大地埂村民小组村民张树洪回忆起地震时的场景仍心有余悸。地震发生时,他家土木结构的住房顷刻间四分五裂。
张朋先说:“结合专家评定认定,通过农户申请和开展‘一评两定三公示’工作,全村民房灾后恢复重建共297户,其中修复加固96户,恢复重建201户全部完成。”
“我们老两口住上了102平方米的砖混结构新房,现在家里养着4头牛、13头猪,还有四五十只鸡,一年下来能收入五六万元。”住进新家的张树洪算起幸福账,“有吃有住,有穿有路,现在的生活一点也不担心,而且会越来越好。”
地震发生后,秀岭村以规划为龙头,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合理布局、统筹兼顾、合力推进,做到恢复重建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统筹山区和推进城镇化相融合、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相结合,让灾区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改善,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恢复并超过灾前水平。
“梨园看花、摘梨,走滇缅公路,吃菌子火锅,秀岭村已走出一条农文旅融合的乡村振兴之路。”秀岭村恢复重建乡镇挂钩领导熊贵才介绍,秀岭村栽种梨树3000多亩。依托梨园,村中开起两家菌子火锅店。另外,滇缅公路秀岭段保存良好,每逢节假日,都有很多运动爱好者前来徒步。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秀岭村不但重新站起来,而且以更加坚定的步伐,走向更加幸福的未来。”熊贵才说,“全村1207人一个都没有少,一个都没有掉队。”
住房建起来
走进漾濞县平坡镇平坡村栗子园村民小组,一块刻有“忆抗震 感党恩——纪念漾濞‘5·21’6.4级地震栗子园因灾搬迁安置点竣工”的石碑矗立在村庄入口处。
进入安置点,看到的是刷得白亮的房子、宽阔的水泥路、袅袅升起炊烟。“从划地基到入住新家仅两个月,我做梦都没想到能这么快住上新房。”栗子园安置点农户李忠奇说。
震后,漾濞县委、县政府结合灾情实际确定了18个集中安置点,安置因灾搬迁农户314户,栗子园就是其中之一。栗子园村民小组在地震中农户房屋受损22户,其中,C级修缮加固16户、D级修缮加固2户、D级拆除重建4户,因地震受灾加之存在地质隐患,有7户26名居民需搬迁安置。
2021年10月15日进村选址,11月20日“三通一平”施工方进场施工,12月11日搬迁户民房建设施工。2022年1月20日完成民房一层建设,2022年1月25日受灾农户正式入住……为让受灾群众早日安全入住,民房建设争分夺秒。
平坡镇平坡村栗子园村民小组安置点建设只是18个安置点建设的一个缩影。为了让受灾群众早日住新房、换新居、获新生,漾濞县委、县政府坚持领导指挥在重建一线、干部履职在重建一线、问题解决在重建一线、成效体现在重建一线,迅速明确每个安置点由县处领导挂包、乡镇班子挂钩、挂村领导蹲点的三级挂包机制,部门联动、党群齐心积极协调施工队、场地、运料、安全施工等环节,快速有序推进公建和民房建设。
截至2022年1月31日,12个搬迁安置点233户已全部搬迁入住,其余6个搬迁安置点81户将于6月30日搬迁入住。
群众笑起来
一户户崭新的家园、一项项灾后恢复重建政策,驱散了地震的阴霾,舒展了受灾群众幸福的笑颜,点燃了漾濞10万人民生活的激情。
“以前是土木结构,现在是砖混结构,房子更加坚固,不用担心了。”“多亏党委、政府帮助我解决了贷款,还定制了门窗。”“现在政策真的太好了,感觉生活越来越有奔头。”震后一年,村民们用最朴实的语言,表达出他们最真实的感受。
“共产党是我们最坚强的靠山。”在震中秀岭村委会大地埂村民小组,70岁的黎罗清老人忙前忙后,帮助两个儿子重建新房。他大儿子和三儿子家的房子均因地震受损拆除重建。当下,两栋新房已建起。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地震发生后,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指导和社会各界的关爱下,漾濞在恢复重建中,走向更加幸福的未来。(云南日报 记者博达 秦蒙琳 通讯员马诗雨 袁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