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原创 正文
“宝藏”竟在家门口!盘龙区龙泉古镇博物馆群落开展主题研学活动
昆明信息港    06-26 19:17:41

昆明信息港讯 记者李红鸾  “我今天才知道我们昆明还有那么好看的‘一颗印’建筑。”10岁的小陈同学兴奋地告诉妈妈。6月26日,一场以“探寻‘一颗印’ 阅尽民居美”为主题的研学之旅在龙泉古镇博物馆群落轻松开启,盘龙区文化和旅游局、盘龙区博物馆结合龙泉古镇博物馆群落系列文物资源,带领20组家庭,通过“一颗印”民居研学及实地写生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拓展学生学习成长的平台,半天下来,收获满满!

博物馆群落里探寻“民居美”

扫码、测温、登记、安全教育,下午14:00,20组家庭在龙泉古镇博物馆群落·市民文化中心集合,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统一乘车来到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梁思成、林徽因旧居。只见绿植掩映中有两间精巧的小屋,青的砖,黑的瓦,白色的墙壁,这里是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亲手所建的唯一属于自己的房屋。走进屋内,各种陈设依然整齐摆放,同学们一边参观,一边在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副教授叶荣波的带领下回顾梁、林二位先生走过的历程,重温他们孜孜不倦,致力于建筑学研究,为祖国建筑事业奉献一生的精彩事迹。

“同学们看,这里整个宅院外观方方正正,远观和俯瞰就像一块印章‘盖’在地上,所以就称它为‘一颗印’建筑。”在晋氏宅院,叶荣波老师一边比划一边告诉大家关于 “一颗印”民居建筑的历史、特色和文化魅力——“三间四耳倒八尺” 的格局具有祖堂、居室、厨房、井、牲畜圈等功能,院内可容数家人,四世同堂,处处显示着传统文化。此次活动以“游学”+“体验”+“展览”三结合的方式,将“游”与“学”融为一体,通过对梁林旧居、闻朱旧居、晋氏宅院等名人旧居及“一颗印”传统民居的研学,激发学生对历史文物的好奇心。

研学写生中感知“家乡美”

在闻一多朱自清旧居,同学们被其中摆设的旧物件吸引了,在得知这些物品有的是大师们曾经用过的物品时,更加激动了:“我读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原来他是在这样艰苦朴素的条件下创作的。”盘龙区博物馆副馆长张琳冰在一旁为大家“圈”出历史知识点:1938年至1946年,龙泉镇文化氛围异常浓厚,包括闻一多一家、冯友兰一家、 梁思成林徽因一家、梁思永一家等在内,居住在龙泉区域的教授、研究员、工作人员及家属约有500多人。“这座小小的龙泉古镇一度是中国人文的精神故里,是中国院士之乡,是文化脉络的延续。”

为了让同学们多角度感受昆明民居建筑的魅力,感受家乡的美,主办方特别准备了“手工课程包”,里面有写生所需的各种工具。在闻朱旧居的二楼,同学们手持画板和画笔聚精会神地进行着绘画创作。“一颗印”建筑精美的屋顶与闻一多公园秀丽的景色相辅相成,笔尖与色彩在画纸上的碰撞成型,一幅幅好看的夏日写生画逐渐呈现。在一笔一画的勾勒中,同学们对家门口的“宝藏”有了更深的认识。

文物活化展现“文化美”

写生完毕后,同学们来到市民文化中心集合,在最后的交流环节,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有的对闻朱旧居里的物品印象深刻,有的对梁林旧居的清新雅致念念不忘,纷纷表示要阅读更多相关的书籍,了解更多知识。叶荣波老师在总结中引用建筑大师林徽因曾经说过话激励大家:“建筑是全世界的语言,当你踏上一块陌生的土地的时候,也许首先和你对话的,是这块土地上的建筑。希望同学们爱上昆明的传统建筑,爱护家乡的历史文物。”活动最后,主办方为同学们颁发了“研学小达人”实践证书,大家的作品也将在市民文化中心展出。

此次活动由盘龙区文化和旅游局、盘龙区博物馆主办,云南研学营协办,龙泉古镇博物馆群落·市民文化中心承办,把研学活动融入博物馆群落,不仅让孩子们在实践过程中深入了解盘龙区的历史文化,也给原先走“深沉风”的博物馆增添了新的活力。参加活动的家长徐女士表示:“此次活动让孩子们在学习书本之余、探索课堂之外,透过身边博物馆里的文物学习、实践,丰富了孩子的课余生活。”

龙泉古镇博物馆群落拥有独特、厚重的历史文化属性,集中展示了地方历史文化和人文脉络。接下来,盘龙区文化和旅游局、盘龙区博物馆将进一步挖掘博物馆特色资源,提升文物、文化资源活化利用水平,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传承、创造性转化,为市民群众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把龙泉古镇博物馆群落打造成为城市研学实践的鲜活载体。

编辑:戴云    责任编辑:徐婷
相关推荐